北京市农业局、财政局联合召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启动大会
2009年4月10日上午,北京市农业局和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召开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启动大会,重点部署了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突出首都农业特色。紧密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等四大功能,选择10个有优势、有特色的主要农产品,首批启动了果类蔬菜、生猪和观赏鱼三个产品,优先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在这三个农产品进行重点集结,把科技优势进一步凝聚成产业优势,使农业科技创新在产业的各个环节实现有机链接。
二是突出技术重心下移。该创新团队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和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3个层级构成。其中,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设在村级或农民合作组织或产业较集中的乡镇,是直接面向农民、贴近生产的一个层级。这是北京市创新团队特有的一个层级,重点定位于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成果转化的中游和下游,突出产业技术的“落地效应”。
三是突出合理配置资源。依靠首都强大的科技创新资源禀赋,在现有中央和地方的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中,按照从产地到餐桌的技术链条,合理配置育种、栽培与养殖、疫病防控、营养调控、产后加工与流通、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环节等科技资源。首批启动的三个创新团队共聘用岗位专家33名,其中,在京中央单位占39%,市属科研与推广部门占61%。特别是产业经济和技术与培训评估功能研究室由三个产业技术体系共享。聘用综合试验站站长14名、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119名,分别来自10个郊区县推广部门、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
四是突出管理、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离。管理体制上建立权责明晰的三个小组,即市级管理协调小组,主要负责对创新团队运行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及日常工作的组织管理;执行专家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并组织落实创新团队建设发展规划和分年度建设工作任务;行业监督评估小组,主要负责对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的工作业绩进行监督评估与绩效考核。
五是突出确立三大机制。首先团队任务的确定坚持源于生产的立项机制。围绕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由首席专家组织本创新团队的成员开展技术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全面调查征集,提出五年研发和试验示范与推广任务规划;其次,任务执行上坚持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创新团队根据各自的分解任务开展相关工作,并通过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最后考核评价上坚持年度绩效考核机制。创新团队内部和行业监督评估小组对开展工作和业绩进行等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取消相关资格。
六是建立稳定经费渠道。在明确中央、地方和依托单位投入责任的基础上,为创新团队建立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渠道。同时,围绕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强化各类项目资金聚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本年度北京市财政将投入经费3325万元先期支持果类蔬菜、生猪、观赏鱼三个产品的创新团队建设。
启动大会参加人员达300多人,主要来自北京市农委、市财政局、市科委、市农业局、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北京农职院、13个郊区县农委、财政局、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种植业(农业、水产、蔬菜)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大宗蔬菜和生猪体系的部分岗位专家、北京果类蔬菜、生猪、观赏鱼等三个产品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等全体成员。北京市农业局局长赵根武、副局长马荣才和市财政局副局长吴素芳就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重要性、建设思路和内容、资金支持与保障等作了部署。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刘艳参加了会议,并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背景、国家团队与地方团队建设的关系、创新团队任务与职责等方面作了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