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农科教网 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

三农科教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服务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助推四川套作大豆再上新台阶

时间:2009-12-08 来源:  作者:

以“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为载体的套作大豆是我国西南地区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大豆种植新模式。该模式应用推广以来,四川省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7年为260万亩,2009年达到480万亩,短短的三年间,四川省大豆面积几乎翻番,使四川由大豆小省迈入了全国大豆主产省行列。套作大豆能如此快速发展,除新模式自身具有的技术优势外,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产业技术体系及公益性农业科研专项的技术支撑作用。2008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在四川省西南区设置了间套作大豆栽培岗位科学家及南充综合试验站,并给予每年100万元的经费支持,为本地区套作大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在过去的两年中,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承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与南充市农科所依托项目资金主攻套作大豆耐荫、高产、优质新品种的筛选及套作大豆种子处理、化学控旺壮苗、小型动力机具播种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品种鉴选上,目前已选育出通过四川省审定的套作大豆新品种南豆12号,初步筛选出可供应用的新品种及地方品种3个,如特选11号;在关键技术理论创新研究上,已初步探明“麦//豆”套作体系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机理、套作群体调节机理及烯效唑壮苗控旺机理,初步形成了套作大豆群体调节技术、烯效唑壮苗控旺技术和施肥技术;正在开展套作大豆的耐荫机理、旺长机理及抗旱机理等理论研究及套作大豆的水肥耦合技术、适水种植技术等应用技术研究。2009年,四川农业大学从山东成功引进了适合套作条件下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周年播种的小型动力播种机,并示范成功;即将开展高产条件下的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

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及公益性农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初步建立了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主体,南充市农科、自贡市农科所、重庆农科院、广西农科院等5家单位协作的套作大豆研究团队。该团队除深入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外,还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与地方农技部门,尤其是与各(市、区)农技推广总站等技术推广单位合作,以促进套作大豆推广工作。每年组织1次由主要市(县)农技人员参加的技术培训会或生产现场会,在大豆生产的关键时期深入村户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了农民的种豆水平,为套作大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09年,四川农业大学与南充市农科所针对川东北、川中和川南套作大豆片区20余个主产县, 10000余核心农户开展了套作大豆播种、病虫草害防治、中期田间水肥管理等120余次技术培训与现场会;除此之外,还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技术明白纸、技术光碟、技术黑板报等方式实现科技入户、技术进门,并正在一些通信条件较好地区探索大豆产业网络信息一体化,力争通过农业部的大豆产业信息平台,实现大豆生产、销售、加工等信息共享,全方位服务豆农。在推广过程中,除依靠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种植技术外,项目实施单位结合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及省农业厅的大豆高产创建项目,在各核心区狠抓高产示范,以高产样板田建设结合高产技术培训的方式,让农民亲身感受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所在。

在一些无财政经费支持的地区,项目实施单位依靠自己的课题经费为每个县提供12万元的工作经费,以此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09年,四川农业大学和南充市农科所分别在川南的荣县、南溪县和川东的达县、渠县等地建立了套作大豆高产示范片,使套作大豆推广区域由川中、川东北向川东及川南扩展,在四川初步形成了川中、川东北和川南三个套作大豆示范带,全省推广面积较上一年增加37.1%,创历史新高,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六,首次迈入全国大豆主产省行列。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带动下,套作大豆正在向重庆、云南、广西等省(市、区)扩展,种植区域和面积也在逐年扩大。

20082009年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业厅邀请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和国家统计局四川省调查总队的相关领导及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顾问、首席专家、岗位科学家等对四川套作大豆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现场测产。对乐至县承担的农业部万亩大豆高产创建示范片现场测产表明,高产田最高亩产162.7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43.7公斤,创南方套作大豆大面积示范高产纪录,超过了北方大豆主产区平均单产水平。通过实地考察,与农民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近年来套作大豆发展迅速,对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增加大豆供给,提高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作用突出,并据此向农业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提出加快发展四川省套作大豆的政策建议。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