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野外科技工作者为你喝彩
6月16日,科技部在京西宾馆召开了全国野外科技工作会议,会上表彰了20名“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192名“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和46名“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经我部推荐表彰的有2名“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19名“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和7个“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6月17日科技日报登载了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刘更另、董玉琛院士、中国农科院辛晓平研究员的先进事迹;6月29日,农民日报刊登了中国农业大学郝晋珉教授、甘肃农科院樊廷录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林位夫研究员、中国农科院马月辉研究员、山东省农科院刘庆忠研究员的先进的事迹。其余的先进个人我们将在科教信息网上陆续刊登。
附件一: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名单
附件二:为了大地的丰收——中国农科院王和洲研究员
附件三:与沙地结缘27年的王育青研究员
附件一: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名单
表一:
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
序号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1
刘更另
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
董玉琛
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表二:
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序号
主管单位
观测站名称
依托单位
1
中国农业科学院
湖南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野外观测研究圃网
作物科学研究所
3
农业部廊坊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植物保护研究所
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南海水产研究所
5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部曲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部太白小麦条锈病菌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7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部镇原黄土旱塬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站
旱地农业研究所
表三:
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序号
主管单位
所在野外工作台站名称
姓名
1
中国农业科学院
蔬菜花卉研究所
方智远
2
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王和洲
3
农业部德州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左余宝
4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辛晓平
5
农业部廊坊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程登发
6
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王育青
7
棉花研究所
王坤波
8
农业部锡林浩特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张泽华
9
农业部昌平畜禽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马月辉
10
农业部兴城北方落叶果树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王昆
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农业部长江下流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施炜纲
12
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王云龙
13
农业部黄渤海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李显森
14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农业部儋州热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林位夫
15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部曲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郝晋珉
16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部镇原黄土旱塬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樊廷录
17
河北农业大学
农业部张北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张立峰
18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长江上游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林超文
19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部泰安温带果树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刘庆忠
附件二:为了大地的丰收——中国农科院王和洲研究员
王和洲,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优秀专家。主要成果:承担国家部(省)级课题等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交流论文与会议报告20篇,编写著作4部。
坚持基地工作26年
1983年,21岁的王和洲从河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的野外基地——商丘实验站工作,同时分配到站上工作的有6人,三年后走掉了4人,王和洲算是坚持了下来,可这一坚持就是26年。26年来王和洲扎根商丘从事野外科技工作,致力于黄淮海平原的中低产田改造、节水农业和作物生态学研究,先后承担完成 “六五”至“十五”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20余项。长期的野外科技工作,使他养成了对事物仔细观察的习惯,例如关于农田秸秆覆盖的增温保墒作用方面,他通过连续三年的秸秆覆盖试验的温差效果对比分析发现,地温和气温的温差白天出现同趋滞后、夜晚出现反向差温现象,对丰富、发展和提高农田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工作的原始性创新是他追求的目标,他深知原始性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长点,因此在“九五”期间,他参与主持的“商丘试验区农业用水高效持续综合技术研究”课题在调亏灌溉基础理论研究上得到进一步深化、研制的微灌流量调节器与双壁管滴灌带产品填补了国内自主研制的空白、地面灌水优化组合技术与低压管喷设备突破了传统的地面灌水技术模式、提出了麦棉两熟新型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体系、应用大系统递阶管理模型制定出水资源优化利用方案。课题推广应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4.15亿元。不仅如此,王和洲也注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例如首先在商丘地区推广了棉花膜上灌溉技术和间歇灌溉技术,并促成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科教片《节水农业》,首次在全国发行。如今,他正带领他的团队致力于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工作。
足迹踏遍黄淮大地
黄淮平原是国家粮棉油肉的重要生产基地,商丘是豫东、苏北、皖北和鲁西南8500万亩花碱土类型区的典型代表。1988年国家启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低产田花碱土治理改造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对象,做好花碱土治理考察的关键是获取基础数据。尽管农业综合开发考察充满着艰难和困苦,王和洲还是参加了商丘地区的八县一市野外补点采集,时值寒冬腊月,野外采集土样时手脚麻木,回到驻地整理资料时还要裹着被子取暖。在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十几年间,他走徐州、去阜阳、到菏泽,足迹遍布黄淮大地。他每干一件事,都会认真对待,从不马虎。例如在1997年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10周年科技项目实施招投标会上,因为通过实地考察,掌握基础数据确切,方案制定严谨科学,王和洲带领的三个研究小组全部中标,他亲手制定的实施方案被确定为样本方案。
对王和洲来说最值得欣慰的是农民朋友对他野外研究工作的认同,2005年他回到了20年前他蹲点工作过的地方——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刘集村,乡亲们依然记得那个年轻的大学生,依然诉说着20年前的故事,诉说着那盏煤油灯、那碗手工面、那片盐碱地、那块试验田,……。每当说起这件事,他都认为值得。他对他的学生说,自己只做了一丁点儿的野外科研工作,就会被人记得那么深,说明野外工作有意义;他在影响着他的学生,他在影响着身边的年轻人,向年轻人讲述野外科学研究的经历,讲述前辈们的梦想和追求,鼓舞大家痴迷于野外工作和分析野外考察数据背后的农业生产格局演替与变化规律。
倾情数据长期积累
王和洲说他是中国生态学学会长期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他成为这个委员感到很光荣,也感觉到担子很重。他说英国的洛桑实验站为什么全球闻名,就是因为有长期数据观测和积累,没有数据积累就没有洛桑试验站的今天,也不会有洛桑试验站的明天,我们的实验站也要向世界一流看齐。目前虽然条件薄弱,但只要勤奋敬业、无私奉献,也能开创出我们的天地来。他是这么说的,也在这么做着。他注重商丘野外站的基础数据观测积累和整理,目前已经整理出1983年建站以来的气象、土壤、水分、作物等野外观测和实验数据,形成了10个数据集,为节水农业理论发展和农田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由于数据积累比较完善,2006年商丘站被科技部命名为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6年他在中国生态大讲堂作了题为“黄淮平原商丘引黄补源对环境影响结果分析” 的讲座,该篇研究论文2009年被美国《环境科学与工程》杂志征稿。他视数据真实为第一,一丝不苟进行观测。他坚持参加生态要素的定期观测工作,只要不是出差,总会看到他驾车观测的身影。对于突如其来影响观测的事故,他总是想方设法将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例如2009年6月3日20时50分至22时06分,商丘遭遇强对流天气影响,雷雨交加,短时出现10级大风。接到观测基地电话后,他带领助手冒雨赶往基地查看灾情,暴雨中首先检查了自动气象站的运行情况,查看了其他仪器的检测结果和基础设施受损情况,工作检查完毕、确认无故障后已经是6月4日凌晨1点钟了。
至今,王和洲已经在野外开展观测研究工作26年,他成就的事业还需要他继续工作。
附件三:与沙地结缘27年的王育青研究员
王育青,1960年10月生,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专业,2005年获硕士学位,2007年攻读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站长,兼任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中国草地学报主编,硕士生导师。
主要成果: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申报新品种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
王育青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干旱区退化草地改良研究和推广工作,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今已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以及邻区从事退化草地改良研究以及试验台站、基地建设等工作27年,无论是在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在担任行政职务期间从未间断过,他对沙地存在着难以割舍的感情,立志为退化草地改良奉献一生。
先后完成三个基地、台站的新建和扩建工程
1985年至2005年的20年间,王育青承担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所科研基地的新建和经营工作。先后负责完成草原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十二连城基地、沙尔沁基地等三个试验基地、台站的新建和扩建工程,三个基地和台站已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研究平台,通过资源共享,为国内外的研究人员提供实验基地和高校大学生实习的教育基地,承担数十项重大的研究项目,接待外宾来访20余次。
在基地建设初期,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从未抱怨过,并始终坚持,作为一名野外科技工作者要迎难而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于挑战严酷的自然环境,敢于承担院里、所里下达的艰巨的任务,做好原始数据的积累工作,做好试验台站的长期监测工作。
为干旱、半干旱区退化草地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王育青和他的研究团队连续27年不间断的监测气象、鼠害、水分、土壤、植被等原始数据,获得了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先后主持或参加了“鄂尔多斯高原沙质灌木草地—绒山羊系统优化技术”、“退化草地改良延长放牧期的研究”、“固沙耐牧饲用植物筛选及沙地草场改良技术研究”、“退化草地封育与低扰动补播技术研究与示范”、“牧草植物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岩黄芪等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繁育基地建设”等国家或部门重点项目,在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退化草地改良、优良固沙耐牧草种筛选、沙地草场草地植被主要属性变化监测评估,主要包括植被盖度、密度、多度及产量监测评估、沙化草场时空分布格局及其监测、牧草生物量遥感估测及草畜平衡测定等研究,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为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的建立与发展获取了一大批具有科学价值的野外观测和实验数据。
通过科学研究,建立了草地沙漠化监测、评估、预警系统,沙质草地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与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了包括草地沙化、退化面积、程度及分布格局监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开展了地表水源数量、面积、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监测和土壤侵蚀状况及理化特性监测评价;开展沙质草地重要植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主要监测重要植物数量、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状况,开展生物多样性、繁殖生态生理、抗性生理、保育生物学及技术等项研究;开展沙质草地植被恢复与退化生态重建的机理、技术及其模式的观测与研究;开展休牧、禁牧等沙质草地的合理利用,人工草地建植、饲草料加工调制及其舍饲、半舍饲等生产技术及其模式的示范研究。
初步建立了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观测与野外试验体系;通过多年多点试验,为北方干旱区建立牧草种子及草产品系统化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提出了我国半干旱地区退化草地改良配套技术,并进行了中试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坚持产、学、研三者有效的结合
王育青和他的团队成员具有密切配合、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求实精神。由于深入基层,更能深刻体会到农、牧民真正需要什么,有什么是急需解决的。他们每年都会为牧区的农牧民举办培训班,培训了大量的农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传授新技术、新产品和推广新成果。积极与企业联合,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为科技兴农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育青组织沙尔沁牧草试验站进行牧草产业化生产,目前有苜蓿人工草地2000余亩,每年实现产值150万元,其产业化技术和效益已辐射了周边旗县,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他坚持科研人员应该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科研成果走进千万家。
诠释科研与管理的有效结合,促进草原所野外科技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在参加工作的27年里,王育青完美诠释了科研与管理的有效结合,在科研和野外科技工作中走出了一条既艰辛又辉煌的发展道路,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谱写了一首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野外科技之歌。
从2002年担任草原所主要领导干部起,他引导全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认识野外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努力营造有利于草原所野外科技工作发展的良好环境,拓展野外科技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草原所野外科技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