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研读两办文件 落实两办精神
本网讯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一词贯穿全文,五次提到。涉及农广校工作的如“绿色证书培训”、“农业远程教育网”、“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民科技书屋”、“农民科技培训”、“初等农业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词汇频频出现。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实施意见》中五次出现的内容是: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实施好百万中专生计划,全省每年计划招收3000名农村骨干中专生;大力发展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加强体系建设,提高办学质量。防止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流失和弱化,不得随意撤并农业职业院校和农民培训机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大力开展农业教育和农业新技术培训;通过全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在农村村级干部中实施中专学历教育。
《实施意见》提出:“进一步抓好绿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工程。按照农业生产岗位技能要求,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劳动致富所需的1至2门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每年培训15万人次,获证5万人。用5年的时间,实现每10户农民中有一名持证农民的目标。”
《实施意见》指出:我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和分布不合理,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新兴产业人才较为短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相对较差,投入不足。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思想,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以及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实施意见》强调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宏观管理、沟通协调和督促检查,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列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各级财政要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整合现有农村人才培训资金,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支持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的组织实施。
《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先进典型,增加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农业信息和技术培训活动的版面和时间。鼓励社会各界立足实际设立面向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奖励项目。建立健全政府表彰和社会激励相结合的农村实用人才表彰奖励体系,营造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社会氛围。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李瑞环、李岚清等先后为农广校题词或作出批示。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国家教委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7]44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意见文件的通知》(云政办发[1998]230号)中指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对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给予重视、支持;把办好农广校列入议事日程,纳入计划安排,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要为农广校的办学基地、电教设备以及实习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配备好各级农广校的专职领导、管理人员、教师队伍,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对农广校的管理体制,各地不得随意改变,要充分发挥联合办学单位的作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切实解决学校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通知》(云政发[1997]113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云南省人民政府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云政办发[1997]173号)明确指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这些政策措施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和农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广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实施意见》再次为农广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科学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各级农广校要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积极向各有关部门争取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以“培育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要“以提高人才的科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解决自身问题等方面的培训。”绿色证书和职业技能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适用实效和村民认可”为原则,围绕“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职业道德、科技成果应用、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农业新技术”等方面知识,以“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跟踪式就业”的模式开展培训,办农民满意的农业教育,为云南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