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贵阳市农民工返乡创业调研报告
返乡创业是指农村外出务工劳动者利用积累的资金、学到的技术、掌握的信息和管理经验,返回家乡从事非传统农业生产的创业活动。贵阳市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省启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贵阳市于2009年初对全市十一个区(市、县)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返乡创业背景概述
全面了解返乡创业这一农村新型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深入分析其特殊的历史特征和发展规律,从历史和制度的演变中寻找体制机制的探索、建立和完善历程,对于进一步推动农村返乡创业具有积极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
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行非控制的人口政策,致使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贵阳市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人多地少的矛盾集中表现出来,如何解决大量农村人口吃饭和农村脱贫致富成为当时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为此,贵阳市农村的一些“先行者”们开始离土离乡,前往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等沿海城市务工,从而开启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序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不断增长,这主要还有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在人口剧增的同时,我国在农村开展了土地制度改革,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土地经营制度,而在贵州实行的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致使全市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后新出生的农村人口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也不得不加入到外出的“劳务大军”队伍。截止2007年底,贵阳市总人口有359.82万,其中农村人口180.70万,城镇人口179.12万,城乡人口比例相当,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的社会格局,农村有效耕地面积97.81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根据对耕地与人口的优化配置测算,全市有约56万的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30.99%。全市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约46.2万,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82.5%,转移就业率相对较高,而尚未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10万人左右。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萌芽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贵阳市最早外出务工的部分农民工返回家乡,开始从事种植、养殖、加工、服务、运输等经营活动,这成为全市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萌芽和最早形式。经过他们的辛勤和努力,返乡创业逐渐显现成效,不仅使创业者本身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和部分返乡农民工跟随创业。因受当时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尽完善和自身综合素质较低的影响,最早出现的返乡创业大多表现出规模小、层次低和单一化的特点,其创业项目实际上也多为种养殖业相关的简单规模经营,创业所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也都是创业者本人在长期的务工经历中积累和磨练的。而到本世纪初,贵阳市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逐渐增多,创业形式、创业规模、创业层次也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迹象,而且政府进一步从完善政策措施方面加大了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从而使返乡创业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贵州日报》等新闻媒体都把返乡创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返乡创业基本情况
贵阳市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起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本世纪初获得较大发展,整个过程经历了自发返乡创业到政府扶持创业的历史变化。
(一)返乡创业政策
为了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活跃农村经济,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8月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农民外出务工“十个一”工程实施意见》(筑党办发【2001】22号),明确每年拿出30万元返乡创业专项扶持资金,按每人3000元的标准奖励100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典型。到2004年,将返乡创业扶持人数增加到200人,到2006年和2007年又先后再次将扶持人数扩大到400人和800人。2008年10月,贵阳市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提前返乡,市委市政府为切实做好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专门制定下发《关于认真做好返乡农民工服务工作的通知》(筑委厅字【2008】152号),再次强调了要加大力度帮扶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2009年初,全市又制定出台《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若干措施》(筑府办发【2009】2号),将农民工返乡创业纳入促进创业的重点扶持对象范围,现已将返乡创业帮扶奖励人数增加到1000人。此外,还不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并已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政策覆盖范围,贷款金额也从每人最高2万元提高到5万元。
(二)返乡创业情况
截止2008年底,全市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 8890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返乡3770人,跨区域外出务工返乡5120人),累计个人投入创业资金2.98亿元,投资兴办了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维修、服务等515个创业项目,年创产值5.71亿元。通过这些返乡创业项目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3187人,带动周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15971人,实现年缴税金301.80万元,工资性支出6702.88万元,投入公益及社会事业支出103.25万元。获得返乡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帮扶的有2600人,扶持面达29.25%,年创造产值2.33亿元。根据2009年初对全市已扶持的2600名返乡创业农民的调查,到目前仍在经营的有1616人,占扶持人数的62.15%。
(三)返乡创业特征
根据调查显示,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几个方面的特征。从创业目的看,主要有谋求生计型、理想追求型和人生价值型三种,其中以谋求生计型为主,约占返乡创业人数的50%以上。从创业方向看则主要包括了农业经营、加工制造、农村服务三类,其中又以农业相关的种养业规模化经营为重点,约占返乡创业人数的70%以上。从资本筹集来看分为土地流转、自有资金和利用贷款三类。从经营模式看主要有家庭经营模式、亲友合作模式和公司+农户模式三种。此外,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管理方面多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管理为主,而且多为5~20万的结构单一的小规模创业。
三、返乡创业主要成效
贵阳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扶持返乡创业以来,贵阳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成就一批创业成功典型,积累了丰富的返乡创业经验,吸纳安置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了农村创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拉动了农村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当前,全市农村人多地少的就业矛盾非常突出,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任务繁重,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出就业难度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不但解决了他们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拉动了农村就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业。据调查统计,促进就业人数为创业人数的10.63倍。如修文县龙场镇城南村返乡创业农民苏贵荣,返乡创办盛鑫养殖场,投资60万元引进加利福利亚种兔、墨西哥种兔等优良品种进行繁殖,注册了公司,安置本村20多名劳动力。同时,还采取公司+农户的办法,提供兔源,带动周边乡(镇)320户农户养殖肉兔,进一步体现了就业倍增效应。花溪区高坡乡凉水井村返乡创业农民唐国勇中学毕业后到花溪打工,学成少数民族头饰面具雕刻技术后,返回家乡兴办酿酒厂,用雕刻苗族头饰面具的竹筒装酒,开发出的“黔筑王酒”在机场、车站、超市销售,其酒味美,酒瓶可作工艺品摆设,成为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不仅把苗寨风情传送到四面八方,而且解决了部分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唐国勇说,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不仅要解决好乡亲们的就业,还准备吸纳一些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
(二)增加了农民收入
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都从事传统农业,很难增收致富。通过返乡创业吸纳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带动广大农户从事种养殖业、开办“农家乐”,则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返乡创业项目中的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每月可达800至1000元,户均月收入可达2000至3000元。如乌当区东风镇头堡村返乡创业农民廖正明介绍说,他吸纳安置的18个劳动力,早在2006年,人均月收入就有1000多元。永乐乡干井村朱玉林1998年返乡创业,承包村里60亩土地,栽种杨梅、猕猴桃、艳红桃,办起了农家乐,请来本村20多个劳动力做帮手,每人每天支付报酬30-40元,增加了农民收入。红枫湖镇右二村返乡创业农民梁进华,发展生态肉鸡养殖,带动其他农户一起养殖肉鸡达20万只,扣除饲料、育苗等费用后每只纯收入3.5元左右,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促进了结构调整
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结合本地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拉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清镇市红枫湖镇民联村返乡创业农民王家富和杨林,共承包土地670亩种植西瓜、晚蕃茄、牛腿南瓜、荷兰豆,带动本村和邻近村种植蔬菜1,400亩,引进广州俊昊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发展精品农业种植,适应农产品市场化需求,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订单式销往香港市场;白云区曹关村返乡创业农民杨学兴、邓生彬投资塑料大棚种植花卉,当地村民看到实惠后纷纷效仿,扩大到拥有250多亩的花卉基地,产品销往贵阳、安顺等地,形成了白云区的花卉产业。乌当区永乐乡干井村朱玉林,98年返乡创业,筹资30多万元承包村里的60多亩土地种植桃树、杨梅、猕猴桃,目前效益不错,但是,他想到迟早有一天艳红桃会淘汰,桃树也会老,于是他主动到成都学习考察,上网查找资料,自费到党校学习进修,引进新品种,替代艳红桃,派出工人到成都学习桃树雕刻技术,待将来拿桃树雕刻桃木工艺品投放市场。
(四)丰富了人民生活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城郊休闲、娱乐、度假、旅游成为一种时尚。返乡创业农民利用外出务工时学到的技术和手头积累的资金返乡后,有的承包荒山种植水果,发展经济林和观光农业、开办“农家乐”;有的投资农村客货运输、开办婚纱影楼、培植盆景花卉;有的办起小超市、小餐馆;有的养殖奶牛、生猪、鸡、鸭、鱼、鳝;有的种植药材、反季节蔬菜、发展生态农业……补充和丰富了城乡人民生活。如修文县谷堡乡折溪村返乡创业农民李峰在县、乡两级政府支持下,发动全村150户农户种植“金秋梨”,政府搭台举办“梨花节”,城乡群众赏花、摘果、品农家饭,形成了休闲一体的服务产业。乌当区东风镇大堡村刘永亮返乡创业养殖的5头奶牛,每天产奶120多斤送往城里,既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鲜奶,实现了创业的双赢。
(五)形成了一批典型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需要一大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自己致富,而且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涌现出一批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如息烽县鹿窝乡田坝村刘立进返乡创业种植李子、樱桃、梨、枇杷,年纯收入2万元,带领全村60户农户种植300多亩经果林和生姜、大葱。村民宋胜平指着一块土告诉我们,“这块土一亩左右,过去种包谷,除去种子、肥料费用,最多有一、二百元的纯收入,改种大葱后,纯收入可达上千元”。返乡创业农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有的被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有的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有的被作为村级后备干部。据对息烽县鹿窝乡的调查,该乡63名返乡创业农民中就有4人当选为村支部书记,3人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3人被列为村级后备干部,使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得到了加强。
(六)推进了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依靠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首创精神。返乡创业的农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带来了崭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开始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修文县谷堡乡折溪村返乡创业农民李峰种植“金秋梨”赚钱后,带领村民修通了进村的第一条水泥路。息烽县鹿窝乡田坝村返乡创业农民刘立进带领群众打通了十三公里的串户路。开阳县双流镇白安营村返乡创业农民杨典芳在政府的支持下,带领村民投劳修建机耕道、进村入户串寨路、沼气池、抽液冲厕、改厕改圈。当选为村支书后遇事与村民商量,工作作风民主。
四、返乡创业存在问题
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贵阳市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资金扶持范围过窄
全市有77个乡镇1166个行政村,农村从业人员114.7万人,平均每个行政村有实际从业人口984人。根据对全市年前对返乡农民工的统计调查,有11%左右的返乡农民工有创业意愿,按照该比例测算,已转移的46.2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有47567人有创业意愿,加上农村未转移劳动力中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保守估计,贵阳市有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至少有5万人以上。虽然分别将返乡创业扶持人数由2001年的100人扩大到2007年的800人,八年来累计扶持返乡创业2600人,但仍然只占有创业意愿农村劳动力的5.2%,每个行政村也只有2人,每年800人的扶持指标还不能满足每村扶持一人的返乡创业的目标。
(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贵阳市农民工返乡创业时间晚,大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且多是从事种养殖业,容易受到市场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如开阳县花梨乡新山村杜和梅去年第一批饲养的四十头生猪,由于防疫不当,发生猪瘟,损失达两万元,第二批生猪出栏时又遇市场价格猛跌,亏本近两万元,无力再创业,只得再次走上外出打工的路。花溪区高坡乡大红村何万琴返乡创业承包鱼塘养鱼,一场大雨过后,所有的鱼苗被全部冲走,何万琴欲哭无泪,无法再养鱼,只得重走打工路。座谈中,一些返乡创业农民希望政府在市场信息方面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
(三)后续投入资金不足
外出务工农民在打工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一定资金,但个人积累的资金量不大,创业时缺乏通盘考虑,一次性投入到项目中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缺乏后续资金,贷款十分困难,项目难以为继。如高坡乡返乡创业农民李友庆,买下荒山后建设种养殖基地,修通进山的路,牵电引水,种植400亩草,建起300平米的牛舍,购进7匹马和20头牛后,再也没有资金投入,贷款又困难,他曾试想引资共谋发展,但投资回报周期长,无人投资,不能扩大规模和形成产业化生产。同乡的返乡创业农民唐国勇开发的“黔筑王酒”订单络绎不绝,想注册商标,扩大规模却缺乏资金投入。修文县六腾乡外出务工人员梅洪在广东打工积累50多万元,返乡创业准备投资生产开关、插座等电器配件,厂房修建后就没有资金投入生产,守着一堆厂房期盼有人能帮他一把。
(四)服务机构有待加强
基层就业服务机构还有待加强,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很多人在选择项目时,仅凭个人的感觉盲目投资,缺乏相应的机构和专业人员帮助予以论证,项目投资之日就是失败之时。如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汤明健返乡创业生产磷酸氢钙(饲料),市场上同类产品竞争激烈,个人盲目投资,产品投放市场就亏本,无法继续经营。也有部分返乡创业项目兴办起来后,后续跟踪服务不够。还有很多返乡创业农民反映,在创业的过程中除极少数人得到扶持资金帮扶外,绝大部分人在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城管费用等手续时,需要缴纳相关费用,增加了创业的成本。有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还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致使返乡农民工创业仍然困难重重
(五)创业培训需要提升
贵阳市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各区(县、市)劳动保障部门虽然组织开展了前期的创业培训,但是有的返乡创业农民反映,创业项目做大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了一定数量的员工,希望能够加强谈判技巧、市场知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从事种养殖业的返乡创业农民也反映,为进一步搞好种养殖业,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农技、栽培、防治病虫害和牲畜疫情等方面的综合培训。
五、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鼓励、引导和支持全市进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返乡创业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返乡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为此,我们建议,把对返乡创业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统筹培训和统筹就业的考核目标,将返乡农民工创业纳入国际级创业型城市的范围,统一规划,统一推进,定期召开返乡创业工作联席会议,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返乡创业农民在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定期表彰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采取多渠道融资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返乡创业的扶持范围,让更多的返乡创业农民能够享受到返乡创业帮扶资金。对返乡创业农民兴办的创业项目,视其发展规模、安置人数、发展前景提供担保贷款、贴息贷款;对返乡创业农民创办企业,进入市场时相关部门应提供便捷的服务,并落实相关税费减免政策。
(三)营造宽松创业环境
要积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加大对返乡创业政策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农业、科技、劳动等相关部门组织相应力量,根据返乡创业农民的需求组织开展好创业项目的评估、论证。兽医、农技、科技等部门要根据创业的需要提供种养殖业在病虫害、牲畜疫情防治等方面的服务。信息部门要根据返乡创业农民的需要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四)强化创业能力培训
市、区(县、市)两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以乡(镇)劳动保障所为依托,根据创业人员的需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企业管理、劳动用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要根据创业人员的创业项目组织开展盆景栽培、园林绿化、餐饮服务等培训,提升创业项目的生命力;要采取 “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阔创业人员的眼光,增强创业的有效性,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五)发挥基层平台作用
农民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的基础在基层,各区(县、市)要以劳动保障所为依托,充分发挥劳动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的作用,乡(镇)党委和政府不得挤占、挪用人员和编制,要关心支持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工作经费,保证正常开展工作。劳动保障所要开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调查摸底,建立健全基础台帐,在组织好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的同时,受理返乡创业农民创业项目申报及评估论证申请,由相关部门负责项目评估论证。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搞好返乡创业项目的跟踪调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了解返乡创业农民的需求,将信息及时传输到区(县、市)劳动保障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根据创业发展要求,组织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