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农科教网 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

三农科教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民培训

[北京] 延庆八成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

时间:2009-12-09 来源:  作者:

  政策撬动找一批,产业发展用一批,新农村建设参与一批,服务机构提供一批。目前,延庆县10万余农村劳动力中有8万人实现非农就业,带动农民整体增收致富。

 

  政府送岗位:

 

  2.4万农民捧上生态金饭碗

 

  “五一”过后,延庆全县15个乡镇的1.2万农民走上了生态管护岗位,负责县级林地、绿地、湿地、公园、道路等公共空间和其他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管护、清扫和维修等生态建设工作。

 

  沈家营镇曹官营村46岁村民李冬玲,和全镇1150名村民穿上了黄色的环卫马甲,当起了生态管护员。她负责的区域是村口河边一百多亩林地。

 

  “看着别着火,别放牧,捡捡垃圾。”李冬玲说。在这片林地走上一圈需要四十多分钟,李冬玲每天都要走上十几个来回。赶上节假日游人增多,她更是起早贪黑地守护着自己的责任区。“在家门口就有班上,不耽误地里的活儿还能照顾家,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所以我们都非常珍惜这个岗位,一定要好好干。”李冬玲说。

 

  延庆县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和国家生态县,客观上限制了工业发展,而大量从一产脱离出来的农民需要就业。

 

  如何因地制宜解决农民就业致富?保护生态,让农民在生态建设中得实惠。

 

  通过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延庆县林木绿化率已达71%,生态环境也进入由建设到管护的新阶段。 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每片林、每片绿地、每个路段、每个村都需要人来管护,光靠林业和市政部门无法办到。

 

  安排困难群体就业,解决生态环境管护问题。“市政按照每40008000平方米一个人,林地按照每百亩左右一个人设置,全县共需要17000个岗位。今年我们投资7200万元,先启动1.2万个公益性生态岗位,每位生态管护员在不误农活的同时每月可增收500元。”延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韩贵海说。

 

  生态管护岗位优先安置“4050”人员、低收入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就业群体,采取公益性生态就业岗位与合作社直接对接的方式解决就业,既好管理,又能使农民灵活就业。

 

  延庆县1.2万农民走上了生态管护岗位。再加上以前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8949名护林员、1645名村保洁员、1000名管水员,380名公路养护员,延庆县2.4万农民在自己的家门口捧上生态金饭碗。

 

  今后,延庆县还将有5000农民走上生态管护岗位。

 

  农民保护了环境,环境富裕了农民。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

 

  政策和服务到位:

 

  1.5万农民在县外就业

 

  农民外出打工,是近些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何让他们既拥有就业技能又避免盲目流动?延庆县通过制定政策和全面服务,积极鼓励和有序指导农民外出打工和自主创业。

 

  免费提供岗位,免费就业指导,免费培训;对个人外出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补贴“交通费”;对吸纳就业困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的企业提供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三免两补”的政策为外出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农村劳动力壮了胆。

 

  农民外出打工,光有力气没有技术不行。

 

  延庆县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市场需要,免费对农民培训。从2005年至今,政府投入300万元,累计培训农民3.6万人次,3.2万农民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今年计划开展职业培训6000人。

 

  “农民走出去,留得住,懂技术是关键。以后农民每年可以免费接受一项技能的培训,这样农民不仅仅是一技之长了,可以获得多项技能,就业渠道就更加宽了。”延庆县劳动保障局就业培训科的工作人员说。

 

  农民就业,岗位信息至关重要。

 

  延庆建立了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和社区的398个就业保障服务站,每年提供1.5万个岗位信息供农民选择。延庆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每月15日定期举办招聘会,还根据需要举办专场招聘会。延庆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3000左右,只要不挑不捡,农民24小时就能找到工作。

 

  进城攀亲结对子,城乡手拉手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延庆县劳动保障部门和西城区、丰台区、朝阳区的保障部门结成对子,延庆的7个乡镇社保所和西城区的7个街道办事处结成了对子,使岗位信息和劳务输出直接对接。今年320日,康庄镇社保所和西城区展览路社保所在康庄镇共同举办招聘会,两个半小时就有598名农民现场和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

 

  康庄镇社保所副所长肖蓓说:“和展览路社保所结成对子后,他们随时提供岗位信息,我们随时招聘农民输送给企业,城乡一对一对接,方便快捷”。

 

  政策和服务就是杠杆。目前,延庆有1.5万农民在县域外就业,主要从事餐饮、出租、超市等服务行业,平均月工资在1400元左右。

 

  产业升级和新农村建设:

 

  4万农民家门口“挣工资”

 

  延庆生态优势凸显,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了守家在地的“产业工人”。

 

  延庆深山区四海镇打造花卉一条沟,全镇劳动力2800多人,70%都在花卉基地打工,实现了就业本土化。养花大王马春贵有基地200多亩,每年给农民开工资10多万元,常年解决就业30余人。

 

  为奥运会提供有机蔬菜的绿富隆蔬菜基地,每年解决周边500人就业。农民掌握了先进的蔬菜生产技术,当起了“菜保姆”。他们每月拿到了上千元的工资,加上土地转包给绿富隆公司的每亩固定收入500元,每人年收入上万元。

 

  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设施农业,全县5000多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为别人打工,成为领工资的“上班族”。

 

  近年来,延庆民俗旅游蓬勃发展。凭借“火盆锅豆腐宴”,井庄镇柳沟村民俗大户闫松英一年下来收入30万元,除了解决自家5个人的就业,还从邻村长期雇用了10多个村民,接待旺季雇用人数达到25人,一年给别人开工资就十几万元。在闫松英等全村68户民俗接待户的带动下,果品采摘、豆腐加工、交通运输、养殖……全村人都有活儿干了。

 

  今年,延庆县成立了民俗旅游管理服务中心,通过政策和服务推动延庆的民俗旅游。据延庆县旅游局统计,今年全县新增民俗接待户150余户,半数以上都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目前,延庆全县共有民俗户1400余户,直接从业人员5000余人,带动相关就业上万人。去年,全年乡村旅游实现收入8870万元。今年“五一”小长假,全县乡村游共接待游客11.3万人次,收入652.21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0.6%88.2%

 

  “除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外,延庆今年投入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亿元,将完成172个村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是全县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最多、资金投入最大的一年。预计有4万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实现季节性就业,在家门口有了工资收入。”韩贵海说。

 

附件: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