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农科教网 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

三农科教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民培训

[深圳] 争当区域劳动力转移先锋城市

时间:2009-12-09 来源:  作者:

  20085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双转移”战略序幕正式拉开。从2008年开始到未来5年时间内,广东将动用500亿元左右资金、配套7项新政策措施,扶持推动全省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深圳在双转移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圳双转移工作做得好了,广东的双转移工作也就完成了主要部分。”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说。

 

  “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劳动保障的中心工作。”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林应武说,“深圳是劳务转移的主力市和示范市,在粤东西北地区劳动力转移和对口劳务帮扶工作中,深圳的行动最快,规模最大,成效最好。2009年将再转移9万农村劳动力,培训两万人……”

 

  作为先行者的深圳,行动早已开始了。2008825日和93日,在深圳市劳动保障局的牵头下,省劳动保障厅、南方日报社和深圳报业集团在深圳市五洲宾馆和湛江市体育馆分别举办了“广东省‘双转移’深圳接收粤东西北农村劳动力洽谈会”和“深圳———湛江劳务合作招聘会”。

 

  这是“双转移”战略推行以来,省内举办的首场大型接收粤东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洽谈会和招聘会。由于在践行“双转移”战略,在对口劳务帮扶中表现突出,深圳在此次全省“双转移”工作会议上荣获“全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艾美特(深圳)有限公司也荣获“全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先进企业”。

 

  2009年,深圳再次出发,争取最大限度撬动区域劳动力资源,在“双转移”战略中,争当区域劳动力转移先锋城市。

 

  ◎对口劳务帮扶

 

  5年内转移56万农村劳动力到深圳就业

 

  “深圳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好,工资和社保待遇也有保障,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到那里去工作。”在去年93日举行的“深圳—湛江劳务合作招聘会”上,来自湛江一家技工学校的曹玉英和同学张丽娜在短短的15分钟里,就到3家深圳企业进行面谈,最后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心水”职位,从粤东农村来到了深圳开始了新的打工生涯。

 

  曹玉英和张丽娜是深圳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双转移”战略,协助粤东西北地区劳动力转移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幸运儿。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双转移”政策措施,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实施转移就业,深圳劳动保障局成立了以局长管林根为组长,分管局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制定了转移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培训工作两个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和措施和要求。

 

  2008825日和93日,在深圳市劳动保障局的牵头下,省劳动保障厅、南方日报社和深圳报业集团在深圳市五洲宾馆和湛江市体育馆分别举办了“广东省‘双转移’深圳接收粤东西北农村劳动力洽谈会”和“深圳———湛江劳务合作招聘会”。这是“双转移”战略推行以来,省内举办的首场大型接收粤东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洽谈会和招聘会,两项活动硕果累累。

 

  “两次劳动力转移洽谈会和招聘会,深圳共组织260多家深圳用人单位进场招聘,签订18份劳务合作协议,确定未来5年内转移湛江、河源等14市农村劳动力56万人,并协助韶关、潮州、揭阳等6市劳动保障部门安装由深圳劳动保障局自主研发的远程招工系统。”深圳市劳动保障局局长管林根说,仅93日在湛江召开的劳务合作招聘会,就有130多家深圳用人单位提供了5万多人就业岗位,吸引了6000多名湛江籍求职者进场应聘,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的近2000名,预计未来5年将有20万湛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圳。

 

  据深圳市农民工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截至200812月底,深圳共接收粤东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来深就业近20万人,组织技能培训13000人,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2008年度工作任务,而在2009年前3个月,深圳已接收粤东西北地区劳动力就业22187人。

 

  在湛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苏文忠看来,深圳牵头举办跨区域劳动力转移洽谈会和招聘会意义巨大。“湛江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农村劳动力约270万人,富裕劳动力达110万人,通过培训转移就业,让农民脱贫致富,对湛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起到重大推进作用。”苏文忠说,湛江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深圳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经济社会发达,这些都显示着两市“双转移”工作的互补优势明显。

 

  “强化对口劳务帮扶,是推进‘双转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密切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劳务合作,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输入输出地互惠双赢的重要手段。”林应武高度评价了深圳在推进跨区域劳动力转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深圳是劳务转移的主力市和示范市,在粤东西北地区劳动力转移和对口劳务帮扶工作中,深圳的行动最快,规模最大,成效最好。”林应武说。

 

  ◎创新技能培训

 

  多形式、多途径,提供免费培训“大餐”

 

  吸纳粤东西北山区的劳动力,只是对口劳务帮扶起点,要使广大劳务工扎根深圳,在这里愉快学习工作和生活,求得个人与城市的共同发展,技能培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使得他们能够从尽快融入深圳节奏,为“速度深圳”与“效益深圳”添砖加瓦呢?深圳早已摸索出一条特殊的培训路子。

 

  来自惠州博罗的邱基伟就是一个在深圳技能成才的典型。2006年初中毕业后,邱基伟先后辗转到了东莞、深圳等地打工,由于没有专业技能,他只能从事仓管等工作,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繁忙而单调的体力劳动让年轻的小伙子萌生了学习一门技能的念头。2008年,他得知深圳为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给予劳务工免费技能培训的信息后,就来到了深圳市宝山技工学校报名参加了钳工技能培训。

 

  由于在培训期间学习认真刻苦,技术掌握较好,动手操作能力强,学完以后学校将其安排在润品教仪研发中心做工作,每天上班8小时,月工资有1500元。短短一段时间技能培训,改变了邱基伟的职业生涯,也改善了他的生活,由于技能突出,如今他已是企业里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

 

  “为了提高劳务工的专业技能,使他们适应深圳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我们可谓费尽了心思。”据深圳市劳动保障局培训处负责人介绍,根据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深圳积极开展针对劳动力转移的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一是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印发资料、咨询服务的传统手段相结合,多形式、多途径,扩大培训覆盖面,使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外出务工的基本知识;二是采取“校企合作”培训方式,开展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订单式培训的培训量达到50%以上;三是积极组织好农村劳动力参加“双转移”培训后的专项能力考核、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核发了相应的证书。

 

  2008年,深圳共组织培训13000人,其中考取证书11210人,考取比率为86.2%,就业11210人,就业率达86.2%。培训不仅仅是在学校和专门机构进行,企业也是培训和提高劳务工技能的主要场所,这次获得“全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先进企业”的艾美特(深圳)电器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

 

  艾美特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电风扇、排风扇等二十余类精致小家电的知名外资企业,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公司仍坚决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双转移”策略。自200811日以来,公司共招入广东户籍员工756人,其中省内农村户籍员工有673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省内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自20089月份开始,由于订单急剧萎缩,该公司生产线由48条一下减到了24条线,员工多出来了1500多人。为了解决剩余的劳动力问题,公司从200810月开始,组织员工参加多种专项培训(市场营销实战模拟特训、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安全与应急自救知识、法律法规、拓展素质等),同时在各部门开展了大量的技能培训。在危机下不但不裁员、不减薪,而将企业的注意力转移到组织企业内部培训以提升企业软实力,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社会、企业、员工的和谐发展。

 

  ◎首开个人申报招调

 

  “学技能,入深户不再是梦想”

 

  “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拿到调令了,今天终于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深圳人了。”拿到调令以后,深圳首名个人申报招调入户的受益者周进宽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一刻,周进宽已经等待了8年。

 

  对于外来劳务工而言,深圳户口曾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2004年,深圳的招调工政策在全国率先向农民工敞开大门,首次在招调工政策上真正实现“英雄不问出处”,明确规定了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农民工,在办理入户深圳的同时可以办理“农转非”手续,符合条件的子女也可同时办理随迁和“农转非”手续。来自湛江市一个农民家庭的杨广,通过学习培训,拿到了高级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终于在2004520日敲开了幸运之门,成为深圳首位招调的农民工。

 

  近年来,深圳对在国家一、二类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国家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在省市劳动保障部门与有关行业联合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的,以及受深圳市委、市政府表彰及具有高级职业资格以上的农民工,深圳劳动保障局都给予直接办理“农转非”迁户入深圳。

 

  2008年,深圳创新十项政策措施,大力加强技能人才引进,办理招调入户3.3万多人,其中包括技能人才2.4万人,优秀农民工3100多人,省内农民工1100多名。

 

  今年年初,深圳在2009年外招调工领域又推出了10项新政,不仅增加了招调工职业工种数量,还开创性地允许10类人员无需单位签字盖章,可以以个人身份通过代理机构办理招调手续等新举措,使得一些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能够摆脱单位设置的重重障碍,自行申请落户深圳。

 

  “推出个人招调这一政策的目的,正是要告诉广大来深建设者:学技能,入深户,不再是梦想。”深圳市劳动局劳动力资源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个人申报招调入户深圳业务从今年310日启动以来,短短一个月时间,职介中心共接受申报招调593人,下达招调指标371人,第一批20名顺利入户深圳的劳务工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广大劳动者:英雄莫问出处,只要勤奋学习,就可技能成才,入户深圳。

 

  今年3月,深圳举行了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和建设者之家的表彰大会,受表彰的100名农村劳动力均被招调入户深圳,包括本省农民工26人。

 

  对于无数怀着深圳梦而来的劳务工而言,深圳的大门敞得更宽了。

 

  ◎改善务工环境

 

  “三重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引进来,留得住。”是深圳区域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着力点,为了给来深劳务工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安心留在深圳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深圳近年来在抓好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大力改善务工环境上下了不少功夫,为劳动者们打造了三重保障。

 

  第一重保障就是开展就业登记工作。从200881日起,深圳在全市范围内的所有用工场所全面推行就业登记制度,以便科学、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市就业人口总量、结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方面的信息,提高政府决策管理的及时性、预见性、准确性。

 

  截至今年324日,深圳已完成就业登记的用人单位超过12.31万家,登记就业总人数达559.71万人,包括省内就业人员111.25万人,其中本省农村劳动力80.74万人,占省内就业总人数的72.58%

 

  “启动就业登记制度以后,深圳将加快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与失业登记、职业技能培训、劳动社保、劳动信访、劳动仲裁、劳动监察、欠薪保障、招调工入户等业务部门信息系统链接共享,逐步实现《劳动保障卡》一卡通。”管林根说,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就业登记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府对企业和就业人口的动态有效的监控,全面提升了深圳社会管理水平,对降低企业人工管理成本和风险、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人口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重就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为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给劳务工就业和各项保障工作带来的冲击,深圳先后开展了“春风行动”、“爱满鹏城·情系来深建设者”、“春暖行动”等关爱农民工的系列活动,积极推进公共职介机构建设,组织开展全市职介机构星级评定,对全市四级公益职介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全省联网,改善全市就业环境。“2008年尽管自然灾害频发,而且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但我们的服务工作经受住了考验,全市求职者投诉减少85%,深圳特区内及龙岗区首次实现零投诉。”管林根说。

 

  第三重就是加强维权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和《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深圳启动实施了集体合同制度覆盖方案和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2008年,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上升到98.1%,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7.7%,得到全国人大领导及《劳动合同法》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我们还建立了信访案件三级动态排查制度、免费法律援助服务制度,创建了网上信访平台,快速妥善地解决了农民工上访问题。”据管林根介绍,去年以来,深圳在全市创新推广信访、监察、仲裁“三合一”的劳动争议调解模式,推行以教育整改为主的服务性执法模式,有效处置企业倒闭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各项工作得到了省劳动保障厅和劳动保障部的高度肯定,并多次率团来深圳学习指导。

 

附件: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