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如皋市“三个联合”模式促进农民工工作“六大突破”
拆除城乡壁垒 摒弃地区分割 告别就业歧视
如皋市耕地面积122万亩,总人口14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1.87万人。作为农村人口大市(县),如何做好农民工工作,是该市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课题。这个市从创新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模式入手,不断加大“三个联合”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民技能素质提升,增强农民转移就业与致富增收能力,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农民工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如皋市本着“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服务社会化、培训运作市场化”的发展理念,超常思维,开拓进取,围绕农民工工作,大力开展对内合作,对外联合,本地协作,异地互动,探索了学校与学校(学校+培训机构)、学校与企业(学校+用工企业)、学校与中介机构(学校+劳务基地)之间的“三个联合”协作培训新模式,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据统计,通过“三个联合”模式,全市累计培训农民工35.49万人;劳务输出就业18.38万人,就地转移就业18.72万人。2008年,农民培训1.54万人(其中,创业培训0.15万人),农民自主创业2500多人,农民个体工商户8240户,私营企业2821家、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59.5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585元。
如皋市“三个联合”模式,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城乡统筹就业目标,拆除了城乡壁垒,摒弃了地区分割,告别了就业歧视,使如皋市农民工工作有了“六个”方面的新突破:一是农民工工作促进了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发展的新突破。这个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单位达42家,通过“三个联合”模式,整合了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培训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做亮学校品牌、专业品牌,打造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形成了一批叫得响的名校名品。民办如皋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经省劳动保障厅批准,升格为如皋市江海技工学校,成为苏中地区首家民办技校;民办如皋康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被评为全国民办职业培训先进单位。“如皋数控”专业学员,参加全国第一届数控技能大赛,全国 446名优秀选手竞技,如皋获得第25名,被评为江苏省全国第一届数控技能大赛优胜单位;第五届、第六届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职业技能竞赛,如皋蒋晓兰勇夺三枚国际金牌,丁雪峰获开关技能比赛全国第一,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如皋已连续三年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奖、突出贡献奖。二是农民工工作促进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发展的新突破。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发展活跃了人力资源市场,该市构建了“南北中”人力资源市场框架体系。“南”即加速如皋港口――江苏省沿江(如皋)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高效运转市沿江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组建了江苏省沿江(如皋)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为沿江地区、周边市、县(市)和港区用人单位、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中”即以建设桃园镇级农村样板市场为抓手,推动镇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整合资源,巩固、培育、扶持、发展一批劳务公司,建成桃园劳务“一条街”,促进劳务经济规模化、高效化发展,在全市起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示范带动,全市镇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率达98%。“北”即重点建设市人力资源中心市场。该市中心市场先后几经扩建,现有1500多平米,硬、软件建设再上台阶,所辖20个镇、区和城镇街道均通过光纤实时联网,市场信息网络实现了市、镇和城区街道“三级”全线贯通。除此而外,该市还在上海、深圳、北京、苏州、无夕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劳务基地,广泛开展劳务协作交流,为受培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通过这一市场体系,让如皋市的农民朋友不受身份、户籍、地区限制,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实现异地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境就业梦想。同时,该市注重跟踪服务,加强与用人(协作)单位和劳动者的联系,定期了解农民工生产生活、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情况,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如皋市三鑫数控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训的数控学员,出国考试合格率达100%,转移就业率达100%,在出国就业的100多人中,不少现已成为生产、业务主管,年收入10—15万元;如皋市博雅职业技能培训学校,2003年以来培训农民工数千人, 60%实现了国内就业,40%跨国就业。如皋市打造了“如皋数控”、“如皋花木盆景巧匠”两个全国知名劳务品牌,全省获奖6个,该市就占1/2。三是农民工工作促进了村级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新突破。该市不断加大对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力度,在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开展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牵头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三部门共同推进村级平台建设。此举得到上级劳动保障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5月5日,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吴可立批示:“今年要把苏北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作为一件实事抓好,提出一个规范建设标准,如皋的做法可借鉴。”该市“六个统一”规范标准主要包括:统一申报时间。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建立,由基层镇(区)劳动保障事务所(分局)申报,书面提交《关于建立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的请示》,附所辖行政村(居)规范名称,在规定的申报时间内报送市劳动保障局;统一印章制牌。市劳动保障局在接到镇(区)申报资料后,集中组织审核,及时作出批复。对经批准建立村劳动保障服务站的行政村,市劳动保障局统一刻制机构印章和制作铜牌发放;统一办公场所。村劳动保障服务站设在村公共服务中心内,固定服务场所不得少于20平方米,日常办公设施和办公用品,按照满足工作需要原则,由所在村委会负责解决;统一人员资格。村劳动保障服务站站长由大学生村官担任,劳动保障协理员由村会计担任或配备专职人员,具体由镇(区)党委(党工委)、政府(管委会)研究并发文任命或聘任,报市劳动保障局备案;统一服务制度。村劳动保障服务站的机构职能、服务规范、站长、劳动保障协理员职责和村级劳动保障服务考核工作办法等制度统一公布上墙,设立举报和热线电话,接受基层群众和全社会的监督;统一工作运转。6月底前,全市全面启动村级劳动保障服务工作,正常开展就业管理、社会保险和维权服务,围绕市、镇劳动保障工作目标要求,履行职责,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零距离”服务。四是农民工工作促进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新突破。该市“创业经济”正在突飞猛进,当前正在形成“百姓创家业、能力创企业、企业创大业、创业带就业”的全民创业热潮,特别苏通大桥开通、如皋港国家一类口岸的开放,这里全面进入“大桥大港时代”,独特的区位优势让如皋“创业经济”产生勃勃生机,不少农民工看好创业机会,纷纷返乡创业并带动了社会就业。如皋藉在锡打工返乡农民马斌创办的南通市神马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自1996年创办以来的11年间,发展成果辉煌并成为全国目前最大的输变电密封件、复合空心绝缘子生产企业,输变电密封件市场覆盖率达60%以上,复合空心绝缘子的市场覆盖率达100%,研发的新产品全部填补国内空白, 吸纳人员就业2600多人。另据小额担保贷款统计数据显示,该市自2005年启动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以来,全市申请小额担保贷款863万元,自主创业带动就业1635人。其中,2008年新增申请小额担保贷款432万元,实现创业就业165人,带动就业825人。五是农民工工作促进了农民工服务体制建设的新突破。按照“统一规划、扎口管理、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的体制建立原则,如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分别成立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两个组织均由劳动保障、财政等10多个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同时,相应成立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农民工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综合管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以及维权服务等工作。各镇、区相应建立工作机构,村明确联络员,全市上下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组织管理体系,这为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发挥培训促进就业作用,使培训与就业对接,培训适应市场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培训符合市场发展需求提供了组织保证,更让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与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紧密结合。六是农民工工作促进了财政资金投入上的新突破。该市财政状况并不宽裕,尽管如此,对于服务于农民工工作的经费从不打折扣,每年都要预算安排80多万元用于农民创业培训补助;并用足用活省级农民工技能培训扶持资金,加强监管,做好资金拨付、使用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的使用效应。
多年来,如皋市被评为全省农村劳务输出(输入)先进县(市),全省第二批百镇百万农村劳动力开发培训先进县(市),被认定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市)”。江苏省劳动保障厅陈震宁厅长专程到如皋调研指导工作,对“三个联合”技能培训模式予以高度评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也推广了如皋的经验。这个市多次在全国、省和南通市有关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国家和省、市众多媒体充分关注并作深度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