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乌兰察布农民工的“三难三盼”
“我们同全国各地的情况不一样,甚至与自治区其他盟市的情况也不尽相同。相对于其他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的‘返乡潮’,从乌兰察布市走出去的百万农民工受到的冲击更多地表现为在打工所在地收入的显著降低和工作的不稳定性,而不是呈现大量的返乡状态。”乌兰察布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张景文局长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前不久,记者来到农民工输出大市乌兰察布市,从不同侧面了解到当地农民工的所做所思所盼。
就业难创业难发展难
“我们两口子出来打工有几年了,家里房子卖了,地也包出去了,孩子也在这里上中学,所以光景再不好也得干下去,老家是回不起了。”在呼市一家建筑工地上做工的察右前旗乌拉哈乡支家村农民刘九子这样告诉记者。
当地有关数据显示,乌兰察布市常年外出人口达70多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54万人,其余为家属),加上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员,外出人口在100万以上。劳务收入已占到城乡居民总收入的60%以上。受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下行的影响,当地外出农民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就业困难。去年末至今年3月份,全市农民工返乡达31270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5.8%。即使仍然在外务工的人员,也出现工作不稳定,收入下降现象。
据了解,乌兰察布市劳务输出人员的特点是:分散,自由流动,没有组织,抵抗风险的能力弱,主要表现为“三难”:一是没合适的技能,就业难。大部分农民工在外务工主要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大、技术含量少的工作,没有一技之长和适合岗位需求的技能,成为制约农民工就业的一大瓶颈。二是没有明显特长,创业难。择业容易创业难,绝大多数农民工普遍缺乏专业特长,技能单一,加上资金、用地等方面的问题使之创业难。三是农民工不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当地有关部门扶持农民创业的实质性政策不多,而且缺乏操作性,发展难。
盼社保盼培训盼增收
“能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就让我们偷着乐了,还说啥保险不保险?”来自卓资县的梁平顺小心地说,“再说,现在缴上保险费,将来也转不到老家去,缴它干啥?要是社保能跟着人走就好了!”梁平顺的话说出了像他一样的农民工的心声。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流动群体长期游离于社保制度之外,充满了后顾之忧。让乌兰察布市农民工烦心的不仅仅是社保,就业培训也是他们的一块心病,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在集宁区白海子镇农民工培训基地采访时记者得知,这个由当地党政、工会、社会三方筹集资金于去年10月建起的培训基地,先后开展了以农机维修、电焊、屠宰、种养殖为主要内容的培训项目,已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5次,培训农民工300余人,效果非常好。但同时也了解到,培训资金的缺乏让这里的负责人一筹莫展,处境尴尬。
对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当前各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事情。然而,当前农民工培训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培训内容与农民工的需求有差距,农民工普遍感觉“用不上”,“学了也白学”;农民工不能自主选择培训专业的培训时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一些地方由于培训资金不足,硬件设施跟不上,满足不了农民工的需求,等等。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乌兰察布市当前正在积极筹备就业办事处,探索把服务之手延伸到农民工所在地区,打算设立专业化公司,成立商业行会、同乡会等民间组织,并针对不同需求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准备在社保方面作相关工作。但群团组织和专业就业公司到底是该在输出地还是输入地成立?培训是由输出地还是输入地来负责?社保关系应该在输出地建还是在输入地为农民工建立?对农民工创业的扶持贷款应该用哪个地区的优惠政策?这些由于行政性任务分割所造成的问题如何解决,都需要自治区和国家有关方面给予关注和支持。
有人说,一名农民工外出务工能带动全家致富,还能带出来一帮乡亲们富裕起来。又有人说,务工经济也是经济,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靠务工经济富起来的,那是小富,一时之富,靠自己创业富起来的,才是真富,才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不论是继续留在城里打工还是返乡创业,也不论是输出地还是输入地,各级政府部门都要尽心尽力地为农民工办实事、办好事,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好。对返乡农民工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让这些人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既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也为他们日后外出就业打好基础。对有一定积累、返乡后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要降低创业培训门槛,为其提供创业培训和金融服务,为这些人才创造创业的机会,让他们留得住,留得久,当地经济也必将会取得一个飞跃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