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农科教网 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

三农科教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民培训

[河南] 实施阳光工程 发展区域经济

时间:2009-12-09 来源:  作者:

    本网讯  济源市自2004年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卓有成效,累计培训农民2.5余人,转移就业2.2万余人,其中就近就地转移1.4万余人,不仅解决了中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难得问题,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把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提到富民兴市、构建和谐济源的政治高度来认识:一是每年将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列入向全市人民承诺办好的实事。二是市财政每年列支50100万余元用于阳光工程工作。三是市乡两级均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严格目标考核。

 

二、校企联合。近年来,济源市工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有素质的员工,该市根据企业需要什么人就培训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能,每年组织培训机构与企业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劳务市场的变化,既保证了学员顺利就业,又满足了企业用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培训机构与本市金马焦化、济钢、豫光金铅、金利公司、金信公司、丰田肥业、中博公司、高压开关厂、丹尼斯等几十家企业和商场签定了长期合作协议。20057月济源市机械技工学校与市煤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采取定单式培训,进行校企合作,培训了一批车工学员,培训结束后顺利到企业上班。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王济中说“这批学员不仅技术扎实,而且能吃苦、素质高,很快就达到独立熟练操作,满足了我公司当前生产需要。”该公司实行的是计件工资,由于学员动手能力强,三个月后,学员工资就可拿到千元以上,最高可达2000元。达到了企业满意,学员满意。

 

三、招商引资、帮助农民办企业。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及农村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有一大部分农村中青年妇女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由于其在家庭的特殊身份,外出就业非常困难。结合此种情况,该市转变工作思路:将劳务输出变为在本地创造就业岗位,充分利用村中闲置校舍、村部等,开展商引资或帮助农民创办企业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累计引进和帮助农民创办服装加工企业22个,其中招商引资企业5个,帮助农民创办企业17个,培训转移农村妇女1200余人,实现中青年农村妇女不离家门进厂门,务农务工两不误的就业愿望。2007年,家住王屋镇的麻芬田在崔树梅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帮助下,投资50余万元创办了王屋山服装厂,吸纳农村中青年妇女40余人,目前企业运转良好,工人月工资达到6001200元。

 

四、结合小城镇和工业区建设。随着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加快和工业向集聚区集中以及旅游业的兴旺,为三产也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该市紧跟发展形势,扩大餐饮服务培训,采取方便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方式进镇进村办班,多家学校分别在坡头、柿槟、韩彦、下冶、勋掌等镇村开展厨师、特色小吃培训班,已培训农民670余人,其中部分已走上自主创业路。玉泉办事处南水屯村的村民张青娥、张星亮母子二人2007年参加了工业学校餐饮服务专业培训,并经过一段实践、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母子二人遂在赵礼庄长途汽车站附近开了一个“济东饭店”。如今已有近二年时间了,饭店开得红红火火,效益可观,年收入达五万左右。他们已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如今越来越自信,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五、加强创业培训。为提高学员创业能力,市阳光办要求各培训机构增加创业培训内容,提高农民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经过创业培训的学员创业意识明显增强。玉龙职业培训学校在培训厨师和美容美发专业时,学员在校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过硬的技术,还学到了开店经营的技能。从前期市场调查,店铺选址,店内陈设,到经营理念。保证学员店铺开得起来,能经营下去,赚得到钱。梨林镇永太村李艳学习完美容美发以后,开办了时尚剪吧,年收入3万左右。

 

近年来,该市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培训转移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与经济形势发展还不能合拍,仍需继续努力。一是积极拓展培训专业,千方百计增加培训项目,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切实增强学员技能培训,使学员真正学到一技之长;二是加强就业指导,将就业市场动态,国家、省、市的各种就业政策等内容纳入教学,丰富就业指导内容,转变学员就业观念;三是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培训工作。积极开拓市场,参加企业洽谈会,多方位联系企业,考察单位;四是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满足群众和市场需要。

 

 

附件: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