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 农村劳动力负担减轻 就业结构大为改善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只有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转化为市民,中央提出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才能落到实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趋势和市民化就业倾向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但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与新时期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还需要有效的政策调整加以完善。
一、农村劳动力状况
农民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在创造自己消费品的同时,也为全社会创造了生产和消费的初级产品。劳动力作为家庭生产经营的主要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和创造价值、使用价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
(一)农民家庭人口规模缩小,劳动力负担人口减轻
农村改革的巨大成果不仅表现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还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的重大变化。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家庭人口减少,劳动力负担人口减轻,劳动效率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平均每户家庭人口由1985年的6人减少到1990年的5.8人、2000年的4.8人、2008年的4.4人。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包括劳动力自身)由1985年的2人减少到1990年的1.9人、2000年的1.7人、2008年的1.6人,呈明显的减少趋势。
(二)农民家庭生产能力增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力劳动强度减轻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村、农业基础条件的大力改善,为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与转移、农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区百户农民拥有役畜40.2头,比1985年减少76.4头,比2000年减少27.1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57.8万千瓦,分别是1985年和2000年的5.3倍、1.7倍。农户拥有小型和手扶拖拉机由1985年每百户9.8辆增加到2008年的52.2辆,增加了42.4辆,农用汽车由0.2辆增加到4.3辆,增加了4.1辆。户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8245元,是1985年的16倍,是2000年的1.8倍。2008年全区机械耕作面积达945.8万亩,占常用耕地总面积的60.5%;机械播种面积822.3万亩,占52.6%;机械收获面积411.8万亩,占26.3%。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劳动力有了一定精神生活享受,获取信息和外出就业更为方便。据统计,2008年农村有97.9%的行政村已通汽车,有99.5%的行政村已通电话,47.9%的行政村已通自来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3.1平方米,砖木结构住房户数占65%,砖混结构住房户数占5.4%。有69%的农户拥有摩托车,平均每百户拥有摩托车78辆,80%的农户拥有手机。
(四)劳动力年龄构成。从劳动力年龄构成看,80后劳动力占三分之一,是劳动力资源的主体。青壮年劳动力和偏大年龄劳动力仍占有较大比重。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劳动力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平均受教育年限仍不足初中一年级水平。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5年的4.4年增加到2008年的6.7年,增加了2.3年。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明显增多。1985年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占43.4%,近一半劳动力是文盲,2008年这一比例下降为18.7%,减少了24.7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由1985年的29.1%上升到2008年的50.2%,增加了21.1个百分点。
(六)劳动力受培训情况。接受培训的劳动力增加,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仍较少。劳动力受培训情况直接关系到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就业的稳定性。近年来,随着劳动力需求条件的提高,我区各级政府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增强,受培训的劳动力增加较多。2008年在全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占35.2%,比2005年增加了9.9个百分点。三年间接受培训的劳动力组织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接受培训的劳动力中,政府组织培训的人数占48%,比2005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企业组织培训的人数占7.5%、自发参加培训的人数占44.6%,较2005年均有减少。
(七)劳动力从事行业。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更多就业空间和领域,特别是受城市较高收入水平的吸引和拉动,在农村以外就业成为更多劳动力的选择,劳动力就业行业多元化。从就业结构看,农业仍是就业的主体,但劳动力就业比重下降,建筑业、工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及居民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增加较多。2008年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67.9%,比2002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工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及居民服务业的劳动力分别占9.9%、6.8%、5.9%,较2002年分别增加了5.3、3.2、2.8个百分点。
(八)劳动力兼业情况。兼业成为更多农民的就业选择,特别非农兼业化生产经营发展迅速,已上升为更多农户家庭经营的主导。据调查,2008年纯农业户占33.7%,比2003年的46.7%下降了13个百分点;农业兼业户占21.2%,比2003年的23.7%下降了2.5个百分点;非农业兼业户占37.8%,比2003年的25.2%上升了12.6个百分点;非农业户占7.3%,比2003年的4.4%上升了2.9个百分点。
(九)农村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平均每个家庭劳动力创造纯收入由1985年的653元增加到2008年的5820元,增加了5167元,增长8倍,平均每年增加225元。
(十)劳动力就业观念发生明显转变,流动与转移性增强。
近年来,受农村退耕还林草工程推动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拉力作用,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性增强,就业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城市长期就业、生活的意愿强烈。据调查,2008年农村劳动力中,在外务工一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占31.4%,比2002年的20.8%增加了10.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近2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半年以上的劳动力20.2%,在外出总人数中占64.2%,比2002年的48.3%增加了15.9个百分点。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改善,就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生产率必然得以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营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大大提高。在利益的促动下,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农村以外流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就业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性变化:
(一)1980—1985年,是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起始阶段,以农为主单一化的就业格局开始打破,非农行业就业人数迅速增加。这一时期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阶段,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从事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意愿强烈。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成倍增长。据统计,1980—1985年,在增加的21.7万农村劳动力中,有36.3%、7.9万人从事非农行业。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由1980年的4.1%上升到9.9%,升了5.8个百分点。
(二)1985—1990年,非农行业就业劳动力增速明显减缓,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在徘徊中略有上升。这一时期受宏观经济治理、整顿大环境的影响和农村劳动力自身条件的约束,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放慢,新增的劳动力大多进入了农业,还有一部分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又出现了回流。这一时间劳动力总量增加了20.4万人,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仅增加了4.6万人,占22.5%,比“六五”时间少增3.3万人。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由1985年的9.9%上升到1990年的11.7%,增加了1.8个百分点,比“六五”时期少4个百分点。
(三)1990—1995年,非农行业就业劳动力稳定增长,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逐步回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改善。1992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正式确立,大大推动了改革的进程。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拉动了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一时期就业于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由1990年的11.7%上升到13.8%,上升了2.1个百分点,比“七五”时期多0.3个百分点。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总量增加了5.6万人,比“七五”时期多增加1万人。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总量增加了18.6万人,近三分之一劳动力就业于非农行业。
(四)1995-2000年,农村劳动力总量迅速扩张,非农行业就业劳动力增长较快,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刚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劳动年龄,农村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整体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成倍增长。1995—2000年,农村劳动力总量由159.5万人增加到197.9万人,增加了38.4万人,非农行业就业劳动力达到44.5万人,增加了22.7万人,比1995年增长了1倍,平均每年增加4.5万人,基本相当于“七五”、“八五”时期五年增加的非农行业就业劳动力总量。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比重由1995年的13.8%上升到22.6%,上升了8.8个百分点,比“八五”时期多增加了6.7百分点。
(五)2000-2005年,非农行业就业劳动力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这一时期,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大力推动,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步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明显改善。2005年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总量达到71.3万人,占33.7%,比2000年增加了26.6万人,增长了59.4%,平均每年增加5.3万人。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比“九五”时期多增加2.2百分点,非农行业就业劳动力总量比“九五”时期多增加3.9万人。
(六)2005—2008年,农村非农行业就业势头强劲,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继续得以改善。2008年全区农村从业人员218.7万人,其中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85.7万人,占农村从业劳动力总量的39.2%,比2005年提高了5.5百分点。三年增加非农行业就业劳动力14.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8万人,而这三年劳动力总量仅增加了6.8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