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经济企稳 农民工就业回暖
农民工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群体之一。时值年中,我省农民工群体就业状况究竟如何?记者进行了调查。
用工状况峰回路转
乔彦飞是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四十里铺村人,在浙江一家工艺品厂打工三年多,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厂子关门停产,他无奈地回到了老家。
根据崆峒区的监测,截至今年1月中旬,该区返乡农民工为2.68万人,较往年同期增加0.43万人。进入一季度,该区共输转4.38万人,较往年同期有所下降,返乡人员像乔彦飞一样有1000多人滞留,未能实现就业。
去年底回家后,乔彦飞四处找工作,到了5月份,通过崆峒区就业中心联系,在该区泾水北调工程上找到了工作,月薪1500元。前几天,他又接到了原来所在的工艺品厂复工的电话。乔彦飞说,家乡的工作工资比原来的厂子高300元,他要好好干。
崆峒区就业中心主任张建军介绍说,该区近期农民工有些短缺,前几个月找不到工作在就业中心登记了的,目前大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上半年共输出6.16万人。如今,前来招工或电话联系的外地企业渐渐多了起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感受到用工回暖的,是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兰州市安宁区综合福利中心建筑工地一派忙碌施工的场景,当记者前往询问用工情况时,工地负责人误以为是介绍工人的,急切地说:“工地一直在招人,如果有工人,明天就可以带过来上工。”
兰州市的其他建筑工地也出现了类似的用工量紧缺的情况。负责建设兰州交通大学15号公寓的中铁21局项目办主任告诉记者,一方面建筑工地自身工人不足,加之工期短任务重,这又加大了对农民工的需求量。
省政府新闻办发布的信息显示,上半年,我省劳务输转达405.7万人,增长11.9%,创劳务收入176亿元,增长41.5%。透过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我省劳务输出呈现增长趋势。
投资拉动效应明显
当下农民工就业逐步回暖,体现的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应显现,和经济企稳回升。
早在去年底,省发改委会同省直相关单位、市州政府初步筛选了一批廉租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据初步估算,这些项目总投资将达4000多亿元。
中铁21局项目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府投资力度的加大,建筑业在今年上半年率先回暖,吸纳了一部分进城农民工就业。随后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也吸纳了一部分农民工就业。
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就业形势良好,主要得益于政府投资的刺激作用。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今明两年,我省仅政府投资的廉租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300万平方米,这些项目的陆续开工,不仅带动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还可解决大批的人员就业。
除了城市大型项目建设以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也发挥了作用。
在武山县水帘洞修路项目现场,负责施工的兴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漆理明告诉记者,这一工程的开工,每天需要600多名工人,不仅吸纳了返乡农民工,就连一些老人也到工地上来打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陇南,随着兰渝铁路的开工建设和灾后重建,吸纳了10万人就业。
来自省农牧厅的调查显示,我省外出农民工70%左右从事建筑、修路、架桥等重体力劳动,今年国家拉动内需,在这方面的投入加大,用工增加,加之灾区重建、沼气建设等省内用工需求增加较多,使返乡农民工绝大多数找到了新的务工岗位。
为了多渠道促进农民工就业, 6月份,省政府又出台了进一步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通知,要求各地依托政府投资项目、农村特色产业、地方企业,通过组织劳务输转、发展家政服务、建设劳务基地等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
目前,我省农民工就业出现了回暖趋势,但是新的就业压力又不期而至。
记者在兰州汽车东站采访时看到,有三三两两的“学生”背着行囊来到城市。来自平凉的刘斌同学告诉记者,他今年高考很不理想,留下补习不仅要交昂贵的复读费,而且自己心里也没有考上重点高校的把握,所以就准备外出打工。与刘同学有同样想法的“两后生”,还大有人在。
记者从崆峒区教育局了解到,今年该区有2266人未能考入高中;参加高考的4588人中,估计有1000多人不能考到大专以上学院。同样,今年我省高考报考人数为28.6万人,计划招生总数为14万多人,这就意味着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被录取,这部分学生中的农村孩子,有一部分复读或上高职,另一部分将直接外出务工,又会造成新的就业压力。
此外,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在经济放缓的条件下,由于缺乏技能,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当出现新的用工需求时,往往因为技能不足而无法实现和岗位的有效“对接”。
为此,我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通知,一方面要求各地结合我省交通、农村沼气、水利等重大建设项目,培训所需技工,尽量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最终实现农民工的有效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