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丰镇市创新思路完善机制不断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工作新发展
丰镇市农业人口20多万。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3.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8%。面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丰镇市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做好农民的转移就业工作,通过发展经济、劳务输出、就业培训、“零转移家庭”转移就业援助等多种方式,将就地转移与市外转移相结合,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今年1—8月份劳务输出37628人次。使农民转移就业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自发型向有组织型的转变,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的转变,由打工型向创业型的转变。丰镇市主要抓了以下七项工作。
一、抓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服务机构建设
丰镇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及劳务输出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解决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和丰镇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经济促进劳务输出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实现转移就业。一是随时召集劳动、就业等有关部门,听取工作汇报、召开专题研讨会,认真分析形势、制定相应措施。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及时了解基层工作动态,掌握基础资料。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层建设。三是由就业部门组织、指导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和行政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对本乡镇、村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细致普查,对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求职意向、培训需求等内容登记造册。四是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参加相应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就业的稳定性。
二、抓项目建设,通过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增长
近年来,丰镇市依托交通、区位和能源优势,积极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富市的发展战略,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联动,协调发展,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相继落户丰镇,丰电三期、新丰电一期投产发电,氟化工业园区正向亚洲最大氟化工业基地的目标迈进,爱立特羊绒衫、圣元乳业、凯帝斯电梯厂相继投产,建成了氟化工业园、轻工业园、石材工业园三个园区,初步形成了电力、氟化工、制酒、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平台。
三、抓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劳务输出氛围
为进一步推动丰镇市劳务输出工作向纵深发展,就业部门举办了农民工春风行动大型宣传招聘活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协助爱立特纺织有限公司深入农村进行招工宣传。同时联系部分民营企业,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等专项活动。为农村求职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将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社区、企业。
四、抓政策落实,建立各类农民创业园区,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业
为了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协调有关部门,积极扶持各乡镇农民进行保护地蔬菜种植、家畜饲养等,并在金融部门的帮助下,为农民创业提供贷款。在巨宝庄镇、南城区办事处建立的农业示范园区,占地面积达280亩,建成了29套集工作室、温室、大棚、猪圈、沼气、厕所为一体的生态庭院,入园农民投资由农户自筹、政府补贴及银行贷款三部分组成,在土地使用上采取农民自愿的土地合理流转方式,并与农民签订了相关的保障协议。同时,还引进北京中泰科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集育苗、种植、仓储、保鲜为一体的高科技、高效益的产业示范带动区,高标准建设占地两亩的育苗温室19座,解决当地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鼓励城市下岗职工同当地农民协作,建立创业园区。巨宝庄镇的葡萄园,是由城市下岗职工与部分土地承包农民合作,开发的葡萄基地创业园区。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增强了他们的就业能力,有200多名农民工实现了就业。这些创业园区的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五、抓就业培训,搞好“订单”式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针对近年来用人单位普遍要求劳动者掌握一定技能、了解基本法律知识等一些新特点,丰镇市将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作为转移技能培训的重要目标,坚持采取先培训、后输出,培训、输出、就业、维权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强化转移技能培训工作。把分散在劳动、扶贫、科技等部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集中起来,统筹管理,强力推进。成立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领导小组,在“资金不散、渠道不乱”的原则基础上,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能和服务范围以及上级有关要求,组织开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工程”和由劳动部门承担的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转移劳务输出培训、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等。截止6月底,共举办返乡农民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班11期,在生猪、奶牛养殖、大棚蔬菜种植、汽车维修、家政服务等方面培训1274人。
六、抓跟踪服务,搭建劳务输出平台
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必须依托健全有序的劳务输出平台。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重点是抓好乡镇和村两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确保乡镇劳动保障所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场所、工作“六到位”,目前,我们在全市91个行政村聘请了91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并实现了“人员、任务、制度、经费”四落实,形成了健全的工作网络体系。从而保障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拥有与市民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服务。同时,狠抓劳务协作关系的建立和再就业基地的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外和对内的有效输出。
七、抓就业援助,实现了“零转移家庭”动态管理
按照上级精神和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零转移家庭”就业专项援助工作,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平台人员对全市“零转移家庭”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零转移家庭”基础台帐,并实行动态管理,认真落实促进“零转移家庭”成员转移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截止目前,已帮助108户“零转移家庭”中的116人实现了转移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