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温江区培养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的主要做法
摘自四川省人事厅《农村人才开发工作专刊》(2006年第4期)
[本网讯] 温江区是成都市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近年来,温江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花木、大蒜和蔬菜产业,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率偏低,90%以上的劳动力未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导致农产品在生产、营销上普遍存在种植科技含量低、参与市场竞争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标准化水平低和经济比较效益低,严重制约了温江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为深入推进温江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温江,温江区在省农业厅、成都市农委指导下,立足自身实际,通过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示范村”,利用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基地,推行“学校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政府来买单”的“三单制”培训模式,推进培训教师、媒体资源、人才培训“三进村”,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引路作用,加速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温江区经过仔细考察、认真比较,决定将该区的和盛镇友庆村作为示范村。根据该村劳动力资源状况,结合村产业优势,按照“分类指导、分层培训、重点培养,全面提高”的原则,改革培训方式,为该村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努力培养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
一是建立农民科技书屋。以村农村基层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基地为依托,选用适合本地的花木、绿色无公害蔬菜新技术推广、
新品种介绍、国家有关农业法律法规、公民道德情操修养等的光碟、磁带、书籍1万册,订阅《农民科技培训》20份,采取由村委会专人管理每周定期向村民开放和广播播放,使全村接收率达到100%。
二是实施“绿色证书培训”。举办绿证培训班,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系统培训,使村民具备花卉苗木、蔬菜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每年重点培训年龄在16至 40岁之间的骨干农民,获取“绿色证书”60人,其中花工20人,蔬菜栽培技师40人。“十一五”期间培训300人。使他们成为该村“田秀才”、“土专家”和科技带头人。
三是实施学历教育培训。每年从该村年龄在16至30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政治素质较高的村民中选拔培养2名大专生作为村基层干部后备力量。“十一五”期间完成10人培养任务,为农村基层干部储备人才。按照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百万中专生计划”和省农业厅“十万中专生培训计划”要求,每年在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中培养20名中专生,学习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十一五”期间完成100人的培养任务,使他们成为本村的农技推广人才。
四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对全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50人次以上。重点培训兰草养植、花卉苗木病虫害综防、苗木嫁接
造型技术、蔬菜无公害生产标准、蔬菜病虫害综防、市场营销等实用技术。
五是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在年龄16至40岁之间,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中,以培训“川妹子”、“川厨师”等劳务项目带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50人次,其中40人获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1000人的培养任务,其中200人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六是开展素质教育培养。针对村民思想文化素质现状,开展法律法规、道德情操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提高村民政治和文化素质。
温江区通过“示范村”建设,对全区乡镇起到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了全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和靠科学的热情,开始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初步形成了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创业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省农民科技培训中心、温江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