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农民教育培训成绩显著(图)
[本网讯] (通讯员 余中林)今年,武胜县农广校按照“三进村”和“示范村”要求,以建立村级农民田间技术学校为模式,进村入户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对该县未能升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了果树、蔬菜等技能培训,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共开展农民科技培训1.3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次,其中对900余名学员进行了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合格人数达850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主要做法与措施:
1、争取领导重视 一是争取县政府出台办好农广校的文件,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不整合、收编或更名农广校,确保农广校每年10万元财政预算办学专项经费和建立村农民田间技术学校等政策;二是县委、县政府联合出文把农民培训工作纳入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一把手”年终目标考核内容。
2、创新培训方式 一是重心下沉,开办田间学校。为解决农民进城学技术难问题,今年在白坪乡高洞村、新学乡万洞桥村等处新建田间校11所,投入资金近7万元,购置桌櫈、电视、VCD、光碟、标本等培训设施,完善了进村培训硬件。田间校采取“村上组织学员和管理,农广校负责教师和资料” 的运作模式,农事季节前,农广校教师到田间校集中培训急需技术,平时农民遇到疑难问题只需打农业科技“110”电话,就立即派教师和技术人员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帮助解决问题。二是开办电视专栏,发挥远教优势。县农广校每年拿出2万元,在县电视台上开办《农科之窗》电视教学专栏,每周播出90分钟,迅速将新信息、新技术、新品种传播到千家万户。三是开通农技“110”,建立“农业专家咨询窗”。租用60平方米的门面,建立了“农业专家咨询窗口”,开通了农业科技“110”电话和手机农技短信群发服务,每天还安排专家座诊,面对面解答农民疑难问题。四是扩建基地。充分依托各种农业基地,建立农广校培训基地12个,增加学员田间、果园技能操作时间,指导学员应用新技术,提高农民技能。五是建立长效机制。投资9万元,新购农科光碟1500片,新添计算机、彩电、VCD、数码相机等电教设备,建立了“武胜县农民科技教育音像资料库”。
3、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根据武胜县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金字塔”规律,着重培养了“五支人才队伍”。一是农民致富带头人队伍,通过中专学历培训,达到能带领农民致富的目标,今年招生60多人;二是农民技术员队伍,通过绿色证书工程等培训一年,达到能帮助周边几个组解决农业技术问题,今年已培训100多人;三是骨干农民队伍,主要通过3个月的短期培训,达到能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目的,已培训790人;四是农民企业家队伍,针对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农民,通过大专(中专)学历培训,达到会管理的业主(企业主)型目标,现已培训92人;五是技能型农民队伍,对留地农民按季节分期分阶段培训实用技术,今年已训2.5万余人次,对外出务工农民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今年已开展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1870人,开展农民工引导性培训5.8万人次。
来源:武胜县农广校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