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强化农村人才培养 促进新农村建设
[本网讯] 2006年,绵阳市涪城区农广校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共培训农民工5.66万人,其中农民工引导性培训4万人,以家政服务员、农村信息员、计算机文字录入员、电工、缝纫工、裁剪工、厨师、蔬菜种植农艺工等工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以“川妹子”、“川厨师”、“川缝纫”、“川电子”、“美容美发”专业,开展品牌培训学员4600人。职业技能培训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的有1.3691万人,其中高级技工1260人,中级技工361人,初级工1.2万人、技师70人;获结业证书的1128人,专业有,培训课时平均80学时以上。通过培训已转移输出劳动力48800人,培训促进新增劳务收入34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保了农民增收。
一、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培训重点
由区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全区农民工培训规划,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培训内容重点突出三方面: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外出就业的农民工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二是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三是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培训种类分为三种一是引导性培训;二是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品牌培训。2006年4月全面启动农民工培训工作。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学员要参加考试和考核,同时本着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做了培训学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确保大部分学员实现就业转移,这作为考核评价培训机构的一项重要指标,12月中旬农民工培训工作全面结束。
二、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培训管理体制,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
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是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劳动者自身素质水平适应多种工作需要,才可能拓宽就业领域,加快劳动力转移速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层次,从而带动农村后备劳动力顺利转移。对农民工培训机构进行招标论证,中标的机构有各农民工培训基地、民办职业中专学校、农广校、各用工龙头企业(具体培训机构、任务分配见附件)。完善培训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一是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把满足市场需求和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根本出发点。二是建立“定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三是逐步完善各级培训机构管理体制,把培训、劳务输出、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信息互通让资源共享,农民工培训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确保农民增收。具体步骤是①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民工培训工作统筹计划,突出重点,分步开展。把农民工培训作为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内容,深入调查研究,认真组织实施。②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现有各乡镇农校、农民工培训基地等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③按需施教,注重实效。要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按照不同行业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川妹子”、“川厨师”、“川缝纫”的就业率达100%,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拓展农民工培训工作路子,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品牌宣传、培训,促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
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宣传、培训工作,在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和计划输出的人员中深入开展劳务输出培训,提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提高他们外出就业、执业资格意识,广泛动员劳务输出人员积极主动参加就业培训。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职业技能培训以订单、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为15天至120天,具体培训时间长短按照工种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安排。通过我们调查和用工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参加过技能培训或岗前培训的农民,更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农民的文化程度与收入多少成正相关。加强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是当前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