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县】农广校劳务扶贫培训结硕果
[本网讯]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和关心……”这是江安县农广校一位参加劳务扶贫培训学员家长发自肺腑的一席感谢话。
江安县农广校、江安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是江安县主要的劳务开发基地,承担着2005年、2006年在江安县实施的劳务扶贫培训项目的培训任务。学校为贯彻劳务扶贫开发“一体两翼”的战略,加强贫困农户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达到“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目的。在开展劳务扶贫培训工作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引力,在注重培训质量的同时,千方百计为参训农民联系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的就业单位,经过多次考察和尝试,在广州、深圳、中山等地确定了一批极具实力的规模企业作为学校的劳务输出基地,取得了就业输出方面的骄人成绩。
例一:家住五矿镇楔子岩村的梁松,是江安县农广校2006年劳务扶贫培训电工班的学员,曾经多次到外地打工,收入很一般。2006年12月报名参加了县农广校劳务扶贫培训“电工”专业学习,通过一个多月的电工理论和实践强化培训。2007年元月学校为保证劳务输出效果,派专人护送了一批电工专业学员到深圳就业,梁松就是此次被安排到深圳市伟特机电有限公司工作的学员之一,当时梁松感觉到厂规厂纪“太严”、厂里的住宿条件一般,向学校提出安排到其它单位的要求,并心中有学校对他们就业不负责的想法,通过老师再三解释和作思想工作,最后才留在该厂上班。经过三个月的工作,试用期刚过月工资就涨到了一千八百元,由于自己当初对学校的误解,想通过其父亲向学校打了过电话,介绍了自己和同学们在伟特厂工作的基本情况,所以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其父亲在介绍梁松情况时,说得最多的是“感谢”二字,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深感扶贫培训为他家脱贫带来了“旭光”。
例二:参加2006年劳务扶贫培训“电焊”专业学习的母应成和李丛贤是一对夫妻,家住仁和乡来龙村,地处偏僻的农村,在家务农的年纯收入不到一千元,家庭经济条件极差,年龄也双双过了四十,按理说没有了外出打工的条件和优势,当时报名参加培训时,学校考虑到他们能吃苦和好学也就招收了他俩。通过“电焊”专业的培训,使他俩掌握了电焊职业的一些基本技能,但他俩的就业却成了学校的“心病”,学校为他们联系了很多家就业单位,都因年龄、身高等原因被一一回绝,学校为了保证每一个参训学员实现非农就业,采取“搭车”的方法把他俩安置到深圳市鹰达印刷包装厂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工作,他俩的月收入达到二千多元,并把在家读书的儿子也接到了深圳,过上了“上班族”的生活。母应成在电话里说“我们家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党的扶贫培训政策带来的,是学校里老师们辛勤劳动实现的”,并表示在外一定会好好干,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改变自己的一生。
据了解,江安县农广校在实施劳务扶贫培训项目中,不仅注重对学员职业技能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而且设置了《职业道德》、《民工维权知识》、《务工常识》、《公文写作》、《普通话》等课程,还安排了学员军训和就业双选会等内容,把握了培训质量的关键,既让所有参训的农民具备外出务工的职业技能,满足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可信的劳务合作关系,开辟了广泛的就业输出途径。目前所有参训的贫困农户通过培训基本上实现稳定的非农就业,增加劳务收入,达到劳务扶贫培训的最终目的。相信江安县农广校通过劳务输出会为参训学员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江安县农广校、江安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供稿
二○○七年四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