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 县】科技教育谱新篇 技能培训显成效(图)
[本网讯]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学校工作重心的转移,渠县农广校大力开展农民科技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农民培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深化培训工程 促进科技兴村。渠县农广校于2002~2003年度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工作中,着力抓了“5个落实”:一是宣传发动,政策落实。为鼓励广大青年农民积极参训,县政府下发专门文件,对参加培训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青年农民给予政策上“六个优先”的倾斜:即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技服务组织人员选拨上优先推荐;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示范上优先安排;在产业化经营、产业结构调整中优先扶持;在农民技术职称评审中优先评聘;在科技示范园、示范带中优先承包生产项目;在支农扶贫资金发放中优先扶持。二是分级编班,人员落实。根据县青培办制定的培训方案,全县共培训3100人,分为县级重点班和乡镇普通班。县级重点班1个,由各乡镇推荐1~2名优秀青年组成,共100人,在县农广校按中等专业教学计划进行重点培训;普通班以各乡镇为单位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设置,就地开展教学和辅导,共培训3000人。三是按需培训,教材落实。根据本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不同农业生态经济类型,主要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行业开展培训工作,并突出县情乡情与产业优势设置优质水果、黄花、水产养殖、粮油、蚕桑等专业班。在教材选用上,除积极征订省定统编教材6500余册外,还编撰具有地方乡土特色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丛书15500余册。四是内请外聘,师资落实。县青培办成立了“教务组”,负责落实专业师资。其成员由三部分组成:即在农广校教师中挑选精英;从县农技站、经作站、茶果站、水产站、蚕桑站、畜牧站等专业场站中,挑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任主教;聘请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担任各专业的校外辅导员,并负责师资培训。同时加快培训选拨青年骨干教师的步伐,先后抽调五名教师到西南、西科大、电子科大进修,逐步形成与整个培训工程相配套的师资力量。五是灵活培训,效果落实。县青培办主动与业主联系,将一些教学班(点)落实在基地,并在此设立培训工程试验实习标志牌。县农业局、团县委多次联合召开全县《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教务工作会议》,就“青培”工程在全县全面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教学安排、教师调派、日常管理等,作出具体安排布置。按照专业设置情况,将授课教师分为九个教学小组,分别在全县90个教学班先后开展培训,共计完成教学5400学时,培训学员19975人次。培训过程中,授课教师因地制宜,采取课堂讲授与现场参观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声像教学相结合;教材与挂图、实物相结合,真正达到易学易懂,学以致用。通过“青农”培训,加快了渠县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二、强化技能培训 助农增收致富。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为目标,渠县农广校相继申报并实施了2004、2005、2006年度“渠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主要特点是:强化培训基地建设。从人、财、物等软硬件设施设备方面加大对各培训基地的倾斜扶持力度,先后投入资金建立了宏远电动缝纫培训基地、宏宇计算机培训基地、指难针计算机培训基地、蓝天餐饮培训实习基地、校本部商品营销和家政保洁培训基地,大力开展相关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狠抓“订单”培训。与县内外用工企业联系,充分利用各企业招工的机会,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转移输出安置就业,先后为富源矿产、金鑫纸业、秦妈火锅、阳光家政、凯歌超市等企业培训新招员工1438人,受到用工企业及员工的一致好评。坚持乡镇建班教学。先后在鹤林、白兔、龙潭、龙凤、文崇等乡镇开班10期,开设家政、建筑、电工、商品营销等专业,共培训学员534人,方便了农民就近参训。狠抓劳务培训宣传。充分利用春节前外出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劳务宣传,扎实开展农民工进城务工常识、权益保护、转岗就业技能培训,先后印制了慰问挂历及《农民工进城务工指南》读本700余张(本),共培训农民工300余人。通过开展订单培养,定向输出,三年来共培养农民工4650人,转移输出3953人,从受训学员转移输出就业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每人比培训就业前增收220元以上。
三、突出主导产业 培训专业农民。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渠县农广校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目标,在全县45个村培养新型专业骨干农民。(一)建立农民科技书屋。自2006年以来,学校已先后在中滩乡寨坪村、望溪乡石坝村、天星镇长青村建立“农民科技书屋”三座,捐赠各类图书和农民文化读本5000余册,内容涉及种植、养殖、病虫防治、政策法规等。(二)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培训需求,围绕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组织教师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采取集中面授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制作培训现场,开展现场指导;切实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为广大农民提供急需的农情信息咨询和配套的技术服务,每个示范村集中培训时间累计达到15天,现场指导达15次。(三)注重培训实效。在每个示范村培养了40个从事主导产业的专业农民,全县45个村共培养1800人,使他们掌握了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达到绿色证书岗位规范的要求,有力提高了渠县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200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