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型农民扮靓平桥新村
进入新世纪,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平桥农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出现了 “386199”现象,留守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普遍下降,成为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是,在农村现有的人口组成上,多是儿童、妇女和老人,劳动力总量比例日渐缩小,素质下降,结构欠合理,农业产业规模小效益低,承受市场经济风险能力不强等,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重要的关键是大力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没有新型农民这支主力军,就不可能推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不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没有掌握和运用一定科技知识的农民,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就不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针对这一问题,在平桥区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平桥区农广校紧紧抓着 “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这一主题,积极争取国家、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把培养新型农民、发展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做为基础工作来抓,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
培养新型农民,助推农村优势产业发展。从2007年开始,平桥区农广校以绿色证书、阳光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项目为载体,启动了让农民的“脑袋灵起来、技能多起来、本领强起来”为目标的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按照“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学技、全家致富”的原则,大力培养新型农民。选聘大专院校和市、区农业专家、技术人员50多名担当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师资,在全区70个行政村进行示范,创办了50所村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校和村级农村科技书屋,在每个行政村推选40名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并根据乡镇和行政村农业产业的不同,因地制宜,开设了食用菌栽培、猪、牛、鸡畜禽饲养、沼气建筑、茶叶、地膜花生、超级杂交稻、大棚蔬菜、淡水养殖等十多种专业技术培训。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训农民10万人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4000余人,这些新型农民成为“领头雁”,引领着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如马营村东郭组农民郭存林他利用学到的科学饲养技术,开展规模养猪,逐步由饲养60头扩大到150头,去年共出栏120头,收入10万多元。龙井村养鸡规模1000只以上的户,今年已发展到20户,他们以江厚海等大户为龙头,发展集约化生产,同散养农户结成团体,形成生产、服务、销售的链条,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目前,在新型农民的带动下,全区出现了20多个设施大棚蔬菜、地膜花生、水产养殖、规模养鸡、养猪等“一村一品|”高效农业生产示范村。如城阳城保护区马营村农民养猪规模100头以上的农户如今已发展到103户,全村仅养猪一项人均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洋河镇陆庙村大力开发新型清洁能源——沼气,该村共发展100多户,农民利用沼渣种茶、种蔬菜,沼液养鱼、养猪、作农药,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把人们从烟熏火燎中解放了出来,减少了污染,该村陆庙组25户农民,人人学技术,家家建沼气,户户盖新房,院院养生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显现出一派农村新气象。龙井村养鸡,长台村、条山村地膜花生,范山村、王庄村、三台村大棚蔬菜等都彰显出“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的雏形。
培养新型农民,催生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新型农民为纽带,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合力,让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与大市场接轨。截止目前,全区共成立茶叶、食用菌、花生、养鸡、养猪、水产、蔬菜等2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入社人数38000余人,带动550000农户,专业合作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技术、销售等多个领域,在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甘岸镇王庄村种植蔬菜的新型农民成立蔬菜专业协会以后,入会农民达到800多人,从建大棚采购材料、种子、化肥等到蔬菜产品销售,形成团体购销,节约了成本,增加了销售收入,入会农民年平均增加收入3000多元,农民得到了实惠。
培养新型农民,引领农村土地流转。新型农民的大量产生,他们依靠自身所学技能和专业技术,对周边农民的土地进行承包,大力发展规模高效产业,引领身边农民对土地进行转包、出租、转让,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如高梁店乡高湾村农民高磊学习茶叶栽培技术后,承包了村民组荒山600多亩,建立了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在他的带动下,同村的黄德军、黄新恒也分别承包了300亩荒山,大力发展茶叶生产,使百年来的荒山变成了绿色的茶园。洋河镇陆庙村近百户农民将4400亩山地租给河南格瑞提贸易有限公司进行规模开发,40名参加茶叶栽培技术培训的新型农民带领农户对茶园倒包,每人每年承包管理5—10亩茶园,年收入1500—3000元。形成了茶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建成了集观光旅游、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为一体的茶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全区已有近90000户农民实现了土地流转,共累计流转荒山、水溏、林地和土地60万亩。新型农民的培养,有力促进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结构得到调整,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当前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培养新型农民,构建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几年来,在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采取培养和使用相结合,以新型农民为主体,努力构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全区形成社会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目前,在平桥农村出现了农机、农技、植保机防、畜禽防疫、能源沼气、农村信息服务等科技服务体系。据统计,全区共有村级畜禽防疫员260人,村级农技、植保员530人,农机服务手430人,沼气建筑技术服176人,农村经纪人830人,新型的村、组干部130余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旦生,有效促进了农村优势产业的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如全区村级植保员,利用区植保站免费提供的机动喷雾机和病虫害测报信息,在每年的防治关键季节,对农户开展大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有效地服务了农业生产;村级防疫员都要按照畜牧部门的防疫要求对畜禽开展全面防疫等,为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畜牧业保驾护航。
培养新型农民,激发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民不但掌握了创业技能,同时,激发了农民创业的激情,开启了农民创业意识大门。过去农民创业,只是从周围小环境、小农思想开展小规模的种植和养殖业,通过创业培训,他们懂得了农业创业不但要掌握国家的政策,知道市场状况,还要掌握创业的技能和理论知识,还要考虑农业创业风险等,从而让农民群众从“小圈子”走出来,跨入“大市场”的轨道,从农民的小农思想转变为“农民也可以当企业家”的新天地。目前,全已有100多名新型农民,投入资金,注册成立73个农业加工、规模养殖等企业、公司,在农业创业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